◎射频针会自己寻找肿瘤 ◎胃镜不伸到胃里就可以检查 ◎患者身体的异常数据自动传给医生…… 记者 王真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李欣阳 本报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济创新俱乐部日前成立,并评出第一届广济创新大赛获奖项目。 “创新,浙二是认真的。”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我们成立‘广济创新俱乐部’,是为了推动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之路。” 在这个平台,医务工作者发现问题提出想法,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实现,企业、投资公司给创新输血。 在当天的大赛现场,有好几家医疗行业的投资公司对创新项目表示出浓厚兴趣。“企业的参与是创新项目应用于临床的孵化器,可加速项目产业化。”王建安教授说。 这些创新项目完成后,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浙医二院放射科主治医师韩树高的《实时导航适形消融系统》这次获得一等奖。 韩树高医师说,我国近年来在推广微创消融技术治疗中晚期肺癌,射频消融治疗对射频技术要求极高,需要多年专业训练,射频针形状呈伞状,消融范围呈球形,对不规则形肿瘤消融不彻底,会局部残留。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医二院放射介入团队开发出实时导航实行消融系统。“这个项目能二维定位导航,医生把射频针植入患者体内,针头像长了眼睛,会自动寻找肿瘤,还可变形,适合各种形状的肿瘤。”韩医师说,该项目中的射频消融针可对病灶实行精准治疗,这项创新已申请专利,有望在1-2年内运用到临床。 肿瘤化疗后需要反复抽血化验、反复就诊。目前化疗病人都需要植入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又称PICC)或静脉输液港,用于注射化疗药物。肿瘤外科陈益定医师提出了《静脉输液港或PICC导管微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项目。 “我们这个项目的想法是,开发一种植入设备,把芯片连同PICC或静脉输液港植入皮下,该芯片将有自主控制的能力,在芯片没有检测到人体异常的时候,并不会对外传输数据,一旦芯片检测到人体内的某项理化指标超标或过低时,就会通过芯片带有的无线通信模块跟最近的无线设备匹配。”陈益定医师说,未来化疗病人可以安全在家休养,一旦有异常,输液装置上的芯片就会自动通知医生或医院,及时有效处理各种毒副作用。 胃癌前病变是引发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胃镜检查目前仍是检测胃癌前病变和早癌的主要手段。由于胃的组织特性,在胃镜检查过程中会不断形变,医生通常需要长时间地翻查才能找到病灶部位。受检者往往有恐慌情绪并感觉不适,检查时间越久,接受检查者忍受痛苦就越久。 为此,消化内科副主任王良静提出了《虚拟内窥镜胃癌前病灶智能识别和定标活检》项目,通过创立胃癌前病变监测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和内镜下微创黏膜下剥离手术(ESD)切除。建立无创定标活检和病灶自动识别技术系统,胃镜不用进入胃里就可检查,在体外进行胃癌前病灶和早癌的图像分析、回放、定向导航、复查等功能,这将有助于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诊断正确率,减轻受检者的痛苦。 服务资讯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 每年需检测1次血脂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6)”知识共享会近日在杭州江干区举行。 市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宁夫教授提醒,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家要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状况。对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要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需检测1次,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每半年就要测1次血脂。 江干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通过在社区加强血脂检测,开展心血管风险评估、慢性病人群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在相关单位加强职业人群运动饮食干预等,提高人群特别是血脂异常人群的健康管理率。(张姝 张颖颖) 慢性疼痛义诊及讲座 9日(周日)上午9点,浙大一院疼痛科、麻醉科将在上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举办“科学管理慢性疼痛,回归健康舒适生活”宣教义诊活动,有专家讲座和免费咨询。地点:清泰街严衙弄7幢上城区社区教育学院内。(王蕊 夏燕燕 葛丹娣) 省中山医院高血压病友会 12日(下周三)14:00-16:00,省中山医院在莫干山路院区住院部15楼多功能厅举办高血压病友会,届时心血管科医生将讲解高血压的危害、自我检测、养生食疗、经方治疗、穴位治疗等方面的内容,还会免费传授一套“降压操”。(汤婕 谢谨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