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9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4:G20峰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
外国人与老杭州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看了这个展览,你的印象会很深很深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国人与老杭州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看了这个展览,你的印象会很深很深
2016-09-10
马尔智度蜜月时拍下的杭州街景

向西方传播“人间天堂”的利玛窦 说杭州话“件儿要瘦”的司徒雷登

记者 魏奋 通讯员 乜登科

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欢迎宴会的致辞中,历数杭州与各国的密切联系,其中提到了意大利人利玛窦、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印度诗人泰戈尔、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与杭州的缘分。

从昨天起到9月30日,杭州档案馆推出特别展览《外国人与老杭州》,主席欢迎辞中提到的国际名人与杭州的历史渊源,将在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

1875年意大利人根据马可·波罗描述所绘制的杭州市貌图原版、1860年至1949年间杭州百姓众生相的珍贵照片、众多外国名人的杭州记忆和杭州故事……本次展览展品来自美、英、法、日本等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馆藏珍品,民间个人收藏和杭州档案馆的馆藏典籍,这次展览在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之际推出,全面展示了历史上外国人在杭州工作、生活和游历的情况,并展示外国人笔下、镜头下的老杭州景象,可以说是对“国际化的老杭州”的一次全面展现,再一次将杭州置于全球维度上展示。

展览展出珍贵图片和实物300余件

一个板块是《外国人与老杭州》。到杭州的外国人大致可分为宗教僧侣、旅行者、商人、外交人士、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等,有名者数百位。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云游杭州弘法,连续建灵鹫寺、灵隐寺等5寺,是外国人在杭州较早的记录。此后,唐代日本和朝鲜曾派遣唐使,众多僧人来杭,形成外国人到杭州的第一次高潮。

元代马可·波罗游历杭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在欧洲声名大振,吸引着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等一批使节、旅行者来杭。

到明末清初,随着欧洲天主教远赴东方传播福音,杭州成为中国天主教传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罗明坚、利玛窦、郭居静、卫匡国等一大批意、法、西、葡、比等国人来到杭州,形成外国人在杭州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个高潮在晚清民初,随着五口通商及杭州开埠,各国使节、商人、传教士、医生和教育家集聚杭州,创办了之江大学、杭州广济医院、仁爱医院、蕙兰中学、弘道女中等杭州现代医疗教育机构。

这一板块,共展出杭州市档案局馆藏及从海外征集的档案图片和实物300余件(份),其中多数为首次向外展出。例如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狄尔耐(曾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相册中的武林门等城门照片、来恩赐(美国传教士)的《1870年杭州日记》、1875年意大利人根据马可·波罗描述所绘制的杭州地图等。

还有一个板块是《出席G20杭州峰会领导人肖像画》,为旅加拿大华裔画家方免衰所绘,20张肖像特色鲜明。

利玛窦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最著名的使者,他与杭州情缘非常深厚,主要体现在一句宣传、一位友人和一张地图上。

1599年,他从北京返回南京途中留下关于杭州的记录,随后便为杭州作了大大的宣传,称杭州“是中国成语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两个城市中的一个”。所以说,利玛窦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

1600年利玛窦再次前往北京,在那里认识了杭州人李之藻,在利玛窦和李之藻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新的《坤舆万国全图》刊刻出版。正是在这幅赠送给中国皇帝的地图上,“人间天堂”杭州被准确标注在北纬30°的位置上。

美国旅行家盖洛:晚上进凤山门要坐吊篮进城

美国旅行家盖洛(1865年-1925年)第三次访华时来到杭州,著作《中国十八省府》中,开篇就提到杭州。他在杭州这部分说起的进出凤山门的趣事,连杭州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说此前“从来没看到过”。

他说:“从凤山门进城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途径,最普通的就是行人走的那个双重大门;在旁边还有一个水门,我们访问杭州时,有大量运纸的船从那儿通过。凤山门大门一侧有雉堞(注: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墙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的城墙顶上,有一个辘轳上悬挂着一个篮筐。通过这个篮筐,人们在晚上花大约一个便士的价钱,就可以把自己吊进城去。这个辘轳没有齿轮,有时摇辘轳的人因为酒喝多了的缘故,往往吊了一半就摇不动了……”

司徒雷登的杭州话:件儿要瘦、肥了倒胃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司徒雷登,1876年6月出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自称“土生土长”的中式美国男孩。

1887年,司徒雷登回美国读书,1905年他又回到阔别已久的杭州,1917年协办杭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1919年受聘为北京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杭州话还是司徒雷登的“母语”之一:他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注:“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美国女作家生于杭州,传教士在此度蜜月

美国女作家鲍金美,1913年出生于杭州,著有《杭州,我的家》一书。在书中,对西湖、钱塘江、城隍山、杭州街道等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她对清政府倾覆后“旗营”改建为湖滨新区的记录。

美国传教士马尔智,1925年7月与新婚妻子来到杭州度蜜月,他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打字机写下了对杭州的蜜月记忆,并配了很多用相机拍下的图。

展览时间:9月9日-9月30日每天8:30-11:30;13:30-16:30

展览地点:杭州市档案馆(香积寺路3号)二楼展厅

展览免票参观,进门请带有效证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外国人与老杭州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看了这个展览,你的印象会很深很深
2016-09-10
马尔智度蜜月时拍下的杭州街景

向西方传播“人间天堂”的利玛窦 说杭州话“件儿要瘦”的司徒雷登

记者 魏奋 通讯员 乜登科

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欢迎宴会的致辞中,历数杭州与各国的密切联系,其中提到了意大利人利玛窦、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印度诗人泰戈尔、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与杭州的缘分。

从昨天起到9月30日,杭州档案馆推出特别展览《外国人与老杭州》,主席欢迎辞中提到的国际名人与杭州的历史渊源,将在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

1875年意大利人根据马可·波罗描述所绘制的杭州市貌图原版、1860年至1949年间杭州百姓众生相的珍贵照片、众多外国名人的杭州记忆和杭州故事……本次展览展品来自美、英、法、日本等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馆藏珍品,民间个人收藏和杭州档案馆的馆藏典籍,这次展览在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之际推出,全面展示了历史上外国人在杭州工作、生活和游历的情况,并展示外国人笔下、镜头下的老杭州景象,可以说是对“国际化的老杭州”的一次全面展现,再一次将杭州置于全球维度上展示。

展览展出珍贵图片和实物300余件

一个板块是《外国人与老杭州》。到杭州的外国人大致可分为宗教僧侣、旅行者、商人、外交人士、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等,有名者数百位。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云游杭州弘法,连续建灵鹫寺、灵隐寺等5寺,是外国人在杭州较早的记录。此后,唐代日本和朝鲜曾派遣唐使,众多僧人来杭,形成外国人到杭州的第一次高潮。

元代马可·波罗游历杭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在欧洲声名大振,吸引着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等一批使节、旅行者来杭。

到明末清初,随着欧洲天主教远赴东方传播福音,杭州成为中国天主教传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罗明坚、利玛窦、郭居静、卫匡国等一大批意、法、西、葡、比等国人来到杭州,形成外国人在杭州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个高潮在晚清民初,随着五口通商及杭州开埠,各国使节、商人、传教士、医生和教育家集聚杭州,创办了之江大学、杭州广济医院、仁爱医院、蕙兰中学、弘道女中等杭州现代医疗教育机构。

这一板块,共展出杭州市档案局馆藏及从海外征集的档案图片和实物300余件(份),其中多数为首次向外展出。例如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狄尔耐(曾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相册中的武林门等城门照片、来恩赐(美国传教士)的《1870年杭州日记》、1875年意大利人根据马可·波罗描述所绘制的杭州地图等。

还有一个板块是《出席G20杭州峰会领导人肖像画》,为旅加拿大华裔画家方免衰所绘,20张肖像特色鲜明。

利玛窦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最著名的使者,他与杭州情缘非常深厚,主要体现在一句宣传、一位友人和一张地图上。

1599年,他从北京返回南京途中留下关于杭州的记录,随后便为杭州作了大大的宣传,称杭州“是中国成语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两个城市中的一个”。所以说,利玛窦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

1600年利玛窦再次前往北京,在那里认识了杭州人李之藻,在利玛窦和李之藻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新的《坤舆万国全图》刊刻出版。正是在这幅赠送给中国皇帝的地图上,“人间天堂”杭州被准确标注在北纬30°的位置上。

美国旅行家盖洛:晚上进凤山门要坐吊篮进城

美国旅行家盖洛(1865年-1925年)第三次访华时来到杭州,著作《中国十八省府》中,开篇就提到杭州。他在杭州这部分说起的进出凤山门的趣事,连杭州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说此前“从来没看到过”。

他说:“从凤山门进城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途径,最普通的就是行人走的那个双重大门;在旁边还有一个水门,我们访问杭州时,有大量运纸的船从那儿通过。凤山门大门一侧有雉堞(注: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墙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的城墙顶上,有一个辘轳上悬挂着一个篮筐。通过这个篮筐,人们在晚上花大约一个便士的价钱,就可以把自己吊进城去。这个辘轳没有齿轮,有时摇辘轳的人因为酒喝多了的缘故,往往吊了一半就摇不动了……”

司徒雷登的杭州话:件儿要瘦、肥了倒胃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司徒雷登,1876年6月出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自称“土生土长”的中式美国男孩。

1887年,司徒雷登回美国读书,1905年他又回到阔别已久的杭州,1917年协办杭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1919年受聘为北京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杭州话还是司徒雷登的“母语”之一:他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注:“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美国女作家生于杭州,传教士在此度蜜月

美国女作家鲍金美,1913年出生于杭州,著有《杭州,我的家》一书。在书中,对西湖、钱塘江、城隍山、杭州街道等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她对清政府倾覆后“旗营”改建为湖滨新区的记录。

美国传教士马尔智,1925年7月与新婚妻子来到杭州度蜜月,他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打字机写下了对杭州的蜜月记忆,并配了很多用相机拍下的图。

展览时间:9月9日-9月30日每天8:30-11:30;13:30-16:30

展览地点:杭州市档案馆(香积寺路3号)二楼展厅

展览免票参观,进门请带有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