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颤颤巍巍 热点支离破碎
沪指全日振幅创14年新低
记者 董捷
最近A股紧贴年线,维持窄幅振荡,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从K线图上看,沪指酷似缝纫机在穿针引线,但却始终捅不破年线这层纸。
从8月15日,A股收大阳线,盘中摸高3137.48点算起,沪指在年线下方运行了整整20个交易日。本周四,沪指全日振幅0.42%,更是创2002年以来的14年新低。
对资本市场而言,波动幅度的降低,意味着赚钱机会的减少。如此磨人的走势无疑降低了市场活跃度,也让众多中小投资者感叹“行情难做”。
作为短线风向标,截至周四,沪股通已连续25日净流入,累计流入253.25亿元。但是积极的信号迟迟未见效,原因在于逆向品种的港股通更为火爆。南下资金凶猛,恒指持续大涨,创去年8月以来新高,很多人跑去炒更便宜的港股了。
散户投资者感叹“跟不上节奏”
追热点一下被闷死 短期难翻身
周三是这波反弹周期启动后,沪指首次上攻年线,最高摸至3105.68点;量能略有放大。可惜午后冲高回落,虎头蛇尾。
受当天大盘的鼓舞,PPP概念再度集体大涨。丽鹏股份、美尚生态、首创股份等个股表现抢眼。股民老杨选择了板块龙头之一的科融环境,以均价10.80元全仓买入,成本价与当日收盘价持平。
没想到,次日科融环境以10.63元低开,收于10.43元,周五继续低开低走,收于10.05元,这就意味着,老杨持有的科融环境浮亏已达7%,且盘中无解套机会。
老杨反思自己的操作时说:“PPP概念是中线机会,买龙头股往往涨多跌少,因此才决定追高科融环境,但最近操作难度确实增大,短炒心态明显,追强势股很可能被一记闷死,这明显和资金信心不足有关。”
如同老杨的直观感受,从近几个交易日来看,热点随机而又不延续的现象持续困扰着大盘与投资者。周四当日,沪指再度冲击年线,遭遇了套牢盘和获利盘的双重抛压,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接连受制于年线,周五大盘走势更为疲弱,尾盘跳水,下跌股票超过2400只。
事实上,除了前半周的PPP概念较成气候,本周并无明确和持续的题材机会,诸如石墨烯、健康中国等概念,几乎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仅市场跟风效应差,而且多以短线出货和偷袭为主,极易被套。
沪股通净流入迟迟未见效
因为很多资金南下去炒港股了
市场表征乏善可陈,除了被视为短线风向标的沪股通。
公开数据显示,周四沪股通资金入场扫货,当日净流入达12.64亿元,已连续25个交易日净流入共计达253.71亿元。
沪股通连续买入或大额流入,往往是短线反弹开启的重要信号。可为何这一指标近期却屡屡失效,持续净流入的沪股通未能催生哪怕一天的脉冲?
作为逆向品种,港股通的数据或许可以解答市场的疑问。
自8月16日证监会宣布深港通起,大笔资金蜂拥“南下”。来自港股通数据显示,2016年8月31日到9月5日内地投资者四天合计净流入港股超170亿元,每日分别为净流入42.86亿元、41.75亿元、47.7亿元和39.07亿元。
周四晚,保监会允许险资参与沪港通,更是推动港股通净买入量再创新高,昨日恒指再度大涨,报24099.7点,创去年8月以来新高。
截至9月9日16点,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元剩余44.1亿元,占42%,净买入额创2015年4月上旬以来新高。港股通累计净买入额达2514.9亿元人民币。若按照之前的总额度限制,港股通2500亿元人民币的总额度已经用尽。
市场普遍认为,港股进入牛市,难免会分流A股的做多力量。相比A股,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偏低,截至8月底,恒指平均市盈率只有11.42倍,而深圳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则有77倍。随着深港通开通日期逐渐临近,仍会有内地资金流入估值洼地。
史上首次和年线相伴而行
A股冲关的可能性还剩多少?
从8月15日算起,沪指在年线下方运行了20个交易日。A股何时才能吻别年线?
盘面显示,市场对于年线的争夺并未结束。接下来将是,10月1日人民币纳入SDR的关键时期,管理层保区间、控风险的态度明显,国家队的托底预期充分。
而要说到往上反弹,大盘主要有三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业绩增长压力。权重股业绩总体不理想,三大石油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海油业绩表现集体低迷。银行业同样面临重重困境,甚至有银行上市公司首现负增长,并出现减员降薪。
其次是IPO扩容压力。8月2日江苏银行在上交所上市,其72.38亿元的募资总额成为年内迄今为止最大IPO。
这是自2010年8月18日光大银行上市后,6年来银行股首次上市。其后,无锡银行、常熟银行也完成了招股等待上市。
包括刚刚上市的贵阳银行,A股上市银行正在上演大扩容。目前A股上市银行共计19家,加上已完成申购的和已过会的,上市银行队伍即将达到25只。
第三是大小非减持压力。9月解禁绝对量较大的是中航机电(97亿元)、美的集团(644亿元),定增解禁压力较大的还有建设机械等。从以往经验看,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其配售股一旦获得解禁,短期内减持冲动一般都较强。深证主板A股解禁市值为1466.11亿元,排在2016年月度解禁市值的第三位。
此外,中秋小长假、国庆长假也临近,月底美联储仍有加息可能。在这些因素困扰下,为回避不稳定因素,主流资金基本进入休假状态,市场赚钱效应降低,投资者宜控制仓位,低吸为主。
机构观点:
银河证券认为,9月份,政策或将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相对稳定,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去产能、PPP值得期待。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市场稳定有利于制度建设加速推进。预计9月份市场延续震荡回升格局,大幅上涨和下跌的动力都不强,前期调整为延续反弹奠定了基础。
信达证券认为,市场弱平衡,关注政策方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尤其是基建投资的下滑,降低了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但部分经济数据出现回暖迹象,如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速的短暂上行,以及PMI的好转。然而,数据上的好转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市场反应。由此可见,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短期内难以消除,等待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中投证券认为,目前PPP市场规模达12万亿,经济下滑需要基建对冲,PPP订单落地具有持续性,也将有利于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预期。策略上,精选涨幅不大有业绩支撑的个股逢低布局,重点关注基建、电子信息、医药等板块。
财富证券认为,消息面上,国务院开出五大政策补短板,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但市场并没有延续强势,股指上攻动力不足。资金方面,两市融资余额连续增加,随着半年报披露的收官,市场关注焦点明显转向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随着央企近期重组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议关注央企改革及三季报业绩超预期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