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2:跟着快报逛菜场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老董最爱汪刺鱼 清蒸!必须清蒸蘸酱油!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董最爱汪刺鱼 清蒸!必须清蒸蘸酱油!
2016-06-28
晚上8:30,渔船靠岸,捕鱼的人收获了大鳊鱼。 记者 朱丹阳 摄

老董是谁?西湖渔老大,在西湖里专业捕鱼、卖鱼15年。

杭州人都知道,西湖里的鱼,不能随便抓,必须要有捕捞权;西湖里的鱼,也不是随便哪里都能买,只有西湖渔亭(最早开在南山路,2011年楼外楼接手,改成西湖鱼市专卖店,现开在东山弄农贸市场)有经营权。

所以,老董“15年西湖渔老大”的名头一扔出来,就好想坐上船,跟他去见识见识。可老董马上就拒绝了:“你以为是游船啊!捕鱼的船上只能坐两个人,各自有分工,再多一个坐不下了,坐不下了!而且,还要装鱼呢!”想了一想,他又补充了一句:要么,跟我去看“收”鱼。

好啊! 记者 刘云

晚上抓来鳊鱼包头鱼白鲢 老董说还是早上3斤汪刺鱼好

手一抓就捞到。只有汪刺鱼,精!竖着身子,贴着玻璃边,动也不动,所以难抓。尤其到了冬天,它们都沉到西湖底,贴着底趴着,怎么都不会让人捞起来。现在天热了,它们才会慢悠悠动起来,游上来吃食、产子。所以每年5月到7月,汪刺鱼最好抓,也只有这个时候好抓。”

清蒸蘸酱油最赞

30年前老董丈母娘教的

去采访的那天,正好碰上一个大学老师,接了刚放学的儿子一起来东山弄农贸市场买菜。这是位老客人,还没进门就问:“老董,今天什么鱼?”

老董马上接话:“那还用说,汪刺鱼!”然后回身跟我说:“西湖里的鱼,有的人说白条最好吃。虽然说各人各口味,但是听到这种话,我心里总默默地回一句,懂什么,最好吃当然是汪刺鱼。”

大学老师附和着,儿子爱吃鱼,家里每隔一天来买一趟,听老董的,只要有汪刺鱼就买,回去红烧。

老董挑了下眉,又开始“挑刺”:怎么不清蒸?

鱼剖好,洗干净,什么都不要放,大火烧开,上锅蒸10分钟。端上桌,蘸酱油。这样吃,最能看出鱼好不好。这个吃法,是丈母娘教的,他吃了30年。

老董和老婆都是绍兴人。当年,“毛脚女婿”第一次登门,丈母娘下厨,端上来一碗清蒸青鱼。老董有点蒙,青鱼平时都是晒鱼干的,怎么能清蒸?蘸着酱油,吃了一块,哇,原来这么好吃。老董从此对丈母娘的“清蒸鱼”佩服得五体投地,吃鱼统统清蒸,必须清蒸!

而且,现在他最爱的西湖汪刺鱼,每天吃小鱼小虾米,偶尔还吃点水草上的微生物,两三年才能慢慢长成,身上不带泥腥气。清蒸更加原汁原味,想想口水都要下来了。

晚上8:30,茅家埠。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水声,接着黑乎乎的湖面上,荡过来两艘细细长长的小渔船。

远远地看到老董,船上的人大声喊:“哎,今天有条大的,大鳊鱼,毛估估五斤多!”老董一边“嘿嘿”笑着,一边指挥两艘小船划进蓄养池,然后把鱼分门别类丢到不同的蓄养池里。

老董在一边心里默默地计数,最后大致列了个清单:

五斤多的大鳊鱼,2条;斤把重的小鳊鱼,10多条;三斤多的包头鱼,十几条;白鲢,七八条;鲤鱼,一条。

捕鱼的人说鱼蛮多蛮好;老董挑剔地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比不上早上那一趟。”

早上那一趟,说的是凌晨1点出发,早上7点回来的那一趟;那天我们等来的,是傍晚5点进湖,晚上8点半回来的傍晚场。这是西湖里捕鱼的老规矩,有游客、游船,渔船就不能动,所以只能摸黑进场。

老董说“比不上早上那一趟”,是因为那天早晨,渔船带回来2斤步鱼、4斤河虾,还有3斤他最爱的汪刺鱼。

“汪刺鱼多少精,一年里只有这两个月才抓得到。”老董说。

后来在东山弄农贸市场的西湖鱼市专卖店里,老董又一次用“精”来形容汪刺鱼。

大水箱里有十来条汪刺鱼。老董比划着说:“看到没,别的鱼游来游去,伸

西湖四季鱼

西湖里各个季节能抓些什么鱼,老董一清二楚,你可以按着季节去东山弄农贸市场的西湖鱼市专卖店买。

不过,西湖里的鱼嘛,价格自然要贵一些。像老董最爱的汪刺鱼,一斤70元;而菜场里一般的汪刺鱼都是十几块一斤。

西湖鱼从哪里来?

为了净化水质,西湖水域管理处管理科科长孙坚说,每年西湖里都会放养一批鱼苗。

放养鱼苗一般一年两次,夏天放的叫“夏花”,冬天放的叫“冬片”。

夏花是每年5—7月放,一般是选4厘米左右的小鱼苗,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鱼。“冬片”是11月到次年的2月,放更大一点、相当于读小学的鱼苗。数量比夏天少,但个头大,以质量取胜。

西湖,每年放的都是“冬片”。去年冬天投放了十几万尾。其中鲫鱼最多,足足6万尾;花鲢、白鲢也蛮多,花鲢有4万多尾,白鲢2万多尾。再就是鳜鱼、青鱼等,数量不多,主要是为了平衡一下西湖里的鱼种类。

进了西湖,这些鱼就靠吃螺蛳、小鱼、小虾、小螃蟹等生活,一年里长多少很难说,但肯定比人工养殖的要慢很多很多。一般来说,起码三年以后,鱼苗才能长大,才能捕捞。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老董最爱汪刺鱼 清蒸!必须清蒸蘸酱油!
2016-06-28
晚上8:30,渔船靠岸,捕鱼的人收获了大鳊鱼。 记者 朱丹阳 摄

老董是谁?西湖渔老大,在西湖里专业捕鱼、卖鱼15年。

杭州人都知道,西湖里的鱼,不能随便抓,必须要有捕捞权;西湖里的鱼,也不是随便哪里都能买,只有西湖渔亭(最早开在南山路,2011年楼外楼接手,改成西湖鱼市专卖店,现开在东山弄农贸市场)有经营权。

所以,老董“15年西湖渔老大”的名头一扔出来,就好想坐上船,跟他去见识见识。可老董马上就拒绝了:“你以为是游船啊!捕鱼的船上只能坐两个人,各自有分工,再多一个坐不下了,坐不下了!而且,还要装鱼呢!”想了一想,他又补充了一句:要么,跟我去看“收”鱼。

好啊! 记者 刘云

晚上抓来鳊鱼包头鱼白鲢 老董说还是早上3斤汪刺鱼好

手一抓就捞到。只有汪刺鱼,精!竖着身子,贴着玻璃边,动也不动,所以难抓。尤其到了冬天,它们都沉到西湖底,贴着底趴着,怎么都不会让人捞起来。现在天热了,它们才会慢悠悠动起来,游上来吃食、产子。所以每年5月到7月,汪刺鱼最好抓,也只有这个时候好抓。”

清蒸蘸酱油最赞

30年前老董丈母娘教的

去采访的那天,正好碰上一个大学老师,接了刚放学的儿子一起来东山弄农贸市场买菜。这是位老客人,还没进门就问:“老董,今天什么鱼?”

老董马上接话:“那还用说,汪刺鱼!”然后回身跟我说:“西湖里的鱼,有的人说白条最好吃。虽然说各人各口味,但是听到这种话,我心里总默默地回一句,懂什么,最好吃当然是汪刺鱼。”

大学老师附和着,儿子爱吃鱼,家里每隔一天来买一趟,听老董的,只要有汪刺鱼就买,回去红烧。

老董挑了下眉,又开始“挑刺”:怎么不清蒸?

鱼剖好,洗干净,什么都不要放,大火烧开,上锅蒸10分钟。端上桌,蘸酱油。这样吃,最能看出鱼好不好。这个吃法,是丈母娘教的,他吃了30年。

老董和老婆都是绍兴人。当年,“毛脚女婿”第一次登门,丈母娘下厨,端上来一碗清蒸青鱼。老董有点蒙,青鱼平时都是晒鱼干的,怎么能清蒸?蘸着酱油,吃了一块,哇,原来这么好吃。老董从此对丈母娘的“清蒸鱼”佩服得五体投地,吃鱼统统清蒸,必须清蒸!

而且,现在他最爱的西湖汪刺鱼,每天吃小鱼小虾米,偶尔还吃点水草上的微生物,两三年才能慢慢长成,身上不带泥腥气。清蒸更加原汁原味,想想口水都要下来了。

晚上8:30,茅家埠。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水声,接着黑乎乎的湖面上,荡过来两艘细细长长的小渔船。

远远地看到老董,船上的人大声喊:“哎,今天有条大的,大鳊鱼,毛估估五斤多!”老董一边“嘿嘿”笑着,一边指挥两艘小船划进蓄养池,然后把鱼分门别类丢到不同的蓄养池里。

老董在一边心里默默地计数,最后大致列了个清单:

五斤多的大鳊鱼,2条;斤把重的小鳊鱼,10多条;三斤多的包头鱼,十几条;白鲢,七八条;鲤鱼,一条。

捕鱼的人说鱼蛮多蛮好;老董挑剔地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比不上早上那一趟。”

早上那一趟,说的是凌晨1点出发,早上7点回来的那一趟;那天我们等来的,是傍晚5点进湖,晚上8点半回来的傍晚场。这是西湖里捕鱼的老规矩,有游客、游船,渔船就不能动,所以只能摸黑进场。

老董说“比不上早上那一趟”,是因为那天早晨,渔船带回来2斤步鱼、4斤河虾,还有3斤他最爱的汪刺鱼。

“汪刺鱼多少精,一年里只有这两个月才抓得到。”老董说。

后来在东山弄农贸市场的西湖鱼市专卖店里,老董又一次用“精”来形容汪刺鱼。

大水箱里有十来条汪刺鱼。老董比划着说:“看到没,别的鱼游来游去,伸

西湖四季鱼

西湖里各个季节能抓些什么鱼,老董一清二楚,你可以按着季节去东山弄农贸市场的西湖鱼市专卖店买。

不过,西湖里的鱼嘛,价格自然要贵一些。像老董最爱的汪刺鱼,一斤70元;而菜场里一般的汪刺鱼都是十几块一斤。

西湖鱼从哪里来?

为了净化水质,西湖水域管理处管理科科长孙坚说,每年西湖里都会放养一批鱼苗。

放养鱼苗一般一年两次,夏天放的叫“夏花”,冬天放的叫“冬片”。

夏花是每年5—7月放,一般是选4厘米左右的小鱼苗,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鱼。“冬片”是11月到次年的2月,放更大一点、相当于读小学的鱼苗。数量比夏天少,但个头大,以质量取胜。

西湖,每年放的都是“冬片”。去年冬天投放了十几万尾。其中鲫鱼最多,足足6万尾;花鲢、白鲢也蛮多,花鲢有4万多尾,白鲢2万多尾。再就是鳜鱼、青鱼等,数量不多,主要是为了平衡一下西湖里的鱼种类。

进了西湖,这些鱼就靠吃螺蛳、小鱼、小虾、小螃蟹等生活,一年里长多少很难说,但肯定比人工养殖的要慢很多很多。一般来说,起码三年以后,鱼苗才能长大,才能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