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5:请85100000热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历经81年风雨沧桑,王嘉騡的墓仍完好无损! 83岁老人俞雅金将赴法接父亲遗骨归国与母合葬 感谢中法朋友的持续接力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历经81年风雨沧桑,王嘉騡的墓仍完好无损! 83岁老人俞雅金将赴法接父亲遗骨归国与母合葬 感谢中法朋友的持续接力
2016-06-16
王嘉騡(1909-1935)
王嘉騡的墓碑和墓地 潘老师提供

■《中法端午节联手找故人》后续报道

记者 张姝

中国女子俞惠芳,用了72年等待她留法未归的丈夫,并带着无限遗憾于2005年逝世,享年97岁。

女儿俞雅金继续了母亲的思念接力,然而寻父数十年未果。

端午节前夕,83岁的俞雅金给都市快报发来求助信:“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

这份绵长细腻的思念,经过都市快报和法国侨报共同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杭州和里昂,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很多素不相识的中法朋友自发参与到这场穿越时空的爱的思念接力中。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沉寂近一个世纪的音讯终于呈现——“父亲”的档案在里昂市立图书馆找到了,学号361,王嘉騡(quán)。

得知这个消息后,俞雅金哭得像一个孩子。

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查实,王嘉騡亡故时间是1935年12月30日(他1933年出国),逝于英年的26岁,并在市政府查到,其下葬地在里昂罗亚思公墓。

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通过微信直播了墓地寻亲过程,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牵挂,交错时空终于聚焦——王嘉騡当年的墓葬地点找到了!然而,墓碑上的名字已另有其人。

俞惠芳等了72年,全家人寻找了81年的墓地,历经千辛万苦被找到,却发现可能在6个月前,也就是今年年初刚刚被平掉!同时又有新发现:王嘉騡的墓地于1959年续期50年,有神秘人或机构接力守墓了80年。

寻找遗骨下落希望尚存,俞雅金致函里昂市市长,希望对方帮忙寻找。(详见快报6月9日、10日、11日、15日连续报道)

中法时差6个小时,但寻人接力没有时差。希望和绝望交替作用着大家。

前天23:30,我们终于等到了一则重磅讯息!

历经岁月沧桑,

王嘉騡墓地完好无损!

这则消息是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发来的:“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讯息,王先生的墓找到了!理论上已经到期,没有被毁,纯属天意。”

这个消息太振奋人心了。然而,之前哪个环节错了?为什么一度以为墓地已被平掉?

大家冷静返回查找之前的寻墓路径,一致觉得这次必须板上钉钉地确认,王嘉騡的墓是不是依然完好无损?

接下来的每一步证实,都鼓舞人心。

原来,此前潘老师收到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Gilbert先生的邮件,其中提供了关键信息:中法里昂大学(学生)墓穴里好像有王先生!但当时并不清楚,里昂中法大学在罗亚思公墓,有新老两块墓葬区。6月10日,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一行寻找的是老墓葬区,而在那里根据公墓提供的王嘉騡墓地坐标,找到的是一处新墓,而那里的老墓刚被平掉……

里昂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季奥赫季先生和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尝试进入新墓葬区深入查找,在那里,终于准确找到了王嘉騡的真实墓地!

15日6:30,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拍摄的王嘉騡墓地照片,经由潘老师发布到了微信群里——

照片中树木葱茏,大理石墓碑矗立于蓝天白云下,一束阳光打在已有些模糊的字迹上,可是,依然能清晰辨别出中文“王嘉騡”字样及其拼音。

这位来自中国浙江的留学生,原来一直长眠在此。

中法大学协会接力守墓80年,土葬可能是王嘉騡遗愿

15日07:30,从侄儿的口中,俞雅金老人已得知父亲墓地完好无损的消息。两个潘老师打听到的真实细节,让她老泪纵横——

一、为父亲墓地续费的“神秘人”原来叫雅克·朗柏赫。他是中法大学协会负责人、里昂大学教授。

中法大学协会为当年同批学生中唯一因病辞世没能拿到毕业证的王嘉騡妥善安葬,并嘱咐协会工作人员接力守墓80年。

为什么2009年到期后墓地没有续费?因1980年前后成立了新里昂中法大学协会,老协会解散时可能存在交接问题。

二、理论上墓地到期后按规定要被平掉,为何王嘉騡的墓能幸存?

资料显示,王嘉騡的墓穴形制与法国普通墓室不同。法国通常是箱式墓室,很容易取出棺材。而王嘉騡的墓穴,棺材是直接埋入土地的,因此父亲的墓地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这是罗亚思公墓里唯一的一座土葬墓,而土葬,根据资料显示,很可能出自王嘉騡的遗愿。

跨国寻父的故事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这样的‘异国他乡的守护’一般由协会落实。”潘老师昨天接受采访时说,身为华裔的他,很能理解这份中国传统文化。

潘老师在巴黎索邦大学教国际贸易课程,祖籍中国上海,他估算,法国的华人华裔约有六七十万。

“我对华人在法国的故事有研究。我发现,王嘉騡的同期学生中有杭州籍作家戴望舒,我也存有旅法勤工俭学生,著名作家罗大冈的私人信件。”潘老师说,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王嘉騡先生的故事只是那个动荡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

翻开尘封百年的历史,其中有一页很容易被遗忘:欧战旅法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前线吃紧后方缺乏劳动力,从1916年起共有十四万华工来到法国工作及参与战后的清理,重建(劳务输出)。

据官方数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数千华工失踪、病逝,为法国捐躯。1925年据战后统计绝大部分华工返回了中国,有两至三千华工找到新的工作合同或在法国结婚,从此定居。他们是20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旅法华人的主体。

为了纪念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勇士,从1998年起由旅法华人集资在巴黎十三区竖起一块纪念碑,其上用中、法文镌刻:“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去年夏天,潘老师特地去了华工墓地。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隐藏着这座欧洲也是法国最大的华工墓地,安息着八百四十九位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勇士英灵,其中包括多位无名英雄。

“像俞雅金老人这样跨国寻父的故事,我多年来也接触过好几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幸运。”潘老师说,寻根,往往肩负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昨天15:00,潘老师联系了里昂市政府相关部门,恳请保持王嘉騡墓葬墓碑原样,等待女儿实地扫墓祭拜。

昨天,我收到了俞雅金老人的一封信,21:00,我又通过电话采访了她。

我将信函和电话采访的内容综合如下。在这些叙述中,母亲俞惠芳质朴、坚忍,令人动容——

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先人屈原的节日。今年端午,在我且行将入木之前,竟替母亲完成了寻找先父的遗愿。

悲喜交集,先父墓地还在,并未平齐,坟墓被岁月沧桑包裹着。

带着叹息,我与子女商议后,拟办妥相关签证后,将专程去法国里昂把孤悬海外的先父遗骸迎回故国,与母合葬于家乡的墓地,方便后人拜祭缅怀。

这个打算,身为女儿,我觉得是符合我父母的心愿的。

我的母亲深爱父亲,我也坚信父亲深爱母亲。

父亲久无信息后家道中落,母亲变卖嫁妆,凑齐10亩土地,种地养猪,孝敬公婆并含辛茹苦抚养我成人。

1953年,公婆相继辞世,母亲带着我回到娘家,我随母亲改姓为俞。

岁月的沧桑并不能轻易地用非黑即白去解读。在等待的72年岁月里,母亲也许隐约感觉到了父亲不会再回来,但是宁愿选择思念父亲给自己留一份牵挂,潜心信佛,吃素。

2005年母亲九十七岁临终时,依然叨念着父亲,当时根据母亲遗愿,我将父亲的衣冠塜与她同穴为安。

再次衷心感谢都市快报,法国侨报暨钱海芬社长,感谢索邦大学潘老师等诸多侠义之士,感谢里昂中法大学为先父缴付墓葬管理费,也感谢法兰西共和国规范和缜密的档案管理。

感恩中法爱心接力,才有了功德圆满,期盼着法国里昂之旅早日成行,父亲落叶归根。

致函并颂编安!

象山老人:俞雅金

于2016年6月15日父亲节前夕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历经81年风雨沧桑,王嘉騡的墓仍完好无损! 83岁老人俞雅金将赴法接父亲遗骨归国与母合葬 感谢中法朋友的持续接力
2016-06-16
王嘉騡(1909-1935)
王嘉騡的墓碑和墓地 潘老师提供

■《中法端午节联手找故人》后续报道

记者 张姝

中国女子俞惠芳,用了72年等待她留法未归的丈夫,并带着无限遗憾于2005年逝世,享年97岁。

女儿俞雅金继续了母亲的思念接力,然而寻父数十年未果。

端午节前夕,83岁的俞雅金给都市快报发来求助信:“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

这份绵长细腻的思念,经过都市快报和法国侨报共同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杭州和里昂,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很多素不相识的中法朋友自发参与到这场穿越时空的爱的思念接力中。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沉寂近一个世纪的音讯终于呈现——“父亲”的档案在里昂市立图书馆找到了,学号361,王嘉騡(quán)。

得知这个消息后,俞雅金哭得像一个孩子。

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查实,王嘉騡亡故时间是1935年12月30日(他1933年出国),逝于英年的26岁,并在市政府查到,其下葬地在里昂罗亚思公墓。

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通过微信直播了墓地寻亲过程,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牵挂,交错时空终于聚焦——王嘉騡当年的墓葬地点找到了!然而,墓碑上的名字已另有其人。

俞惠芳等了72年,全家人寻找了81年的墓地,历经千辛万苦被找到,却发现可能在6个月前,也就是今年年初刚刚被平掉!同时又有新发现:王嘉騡的墓地于1959年续期50年,有神秘人或机构接力守墓了80年。

寻找遗骨下落希望尚存,俞雅金致函里昂市市长,希望对方帮忙寻找。(详见快报6月9日、10日、11日、15日连续报道)

中法时差6个小时,但寻人接力没有时差。希望和绝望交替作用着大家。

前天23:30,我们终于等到了一则重磅讯息!

历经岁月沧桑,

王嘉騡墓地完好无损!

这则消息是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发来的:“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讯息,王先生的墓找到了!理论上已经到期,没有被毁,纯属天意。”

这个消息太振奋人心了。然而,之前哪个环节错了?为什么一度以为墓地已被平掉?

大家冷静返回查找之前的寻墓路径,一致觉得这次必须板上钉钉地确认,王嘉騡的墓是不是依然完好无损?

接下来的每一步证实,都鼓舞人心。

原来,此前潘老师收到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Gilbert先生的邮件,其中提供了关键信息:中法里昂大学(学生)墓穴里好像有王先生!但当时并不清楚,里昂中法大学在罗亚思公墓,有新老两块墓葬区。6月10日,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一行寻找的是老墓葬区,而在那里根据公墓提供的王嘉騡墓地坐标,找到的是一处新墓,而那里的老墓刚被平掉……

里昂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季奥赫季先生和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尝试进入新墓葬区深入查找,在那里,终于准确找到了王嘉騡的真实墓地!

15日6:30,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拍摄的王嘉騡墓地照片,经由潘老师发布到了微信群里——

照片中树木葱茏,大理石墓碑矗立于蓝天白云下,一束阳光打在已有些模糊的字迹上,可是,依然能清晰辨别出中文“王嘉騡”字样及其拼音。

这位来自中国浙江的留学生,原来一直长眠在此。

中法大学协会接力守墓80年,土葬可能是王嘉騡遗愿

15日07:30,从侄儿的口中,俞雅金老人已得知父亲墓地完好无损的消息。两个潘老师打听到的真实细节,让她老泪纵横——

一、为父亲墓地续费的“神秘人”原来叫雅克·朗柏赫。他是中法大学协会负责人、里昂大学教授。

中法大学协会为当年同批学生中唯一因病辞世没能拿到毕业证的王嘉騡妥善安葬,并嘱咐协会工作人员接力守墓80年。

为什么2009年到期后墓地没有续费?因1980年前后成立了新里昂中法大学协会,老协会解散时可能存在交接问题。

二、理论上墓地到期后按规定要被平掉,为何王嘉騡的墓能幸存?

资料显示,王嘉騡的墓穴形制与法国普通墓室不同。法国通常是箱式墓室,很容易取出棺材。而王嘉騡的墓穴,棺材是直接埋入土地的,因此父亲的墓地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这是罗亚思公墓里唯一的一座土葬墓,而土葬,根据资料显示,很可能出自王嘉騡的遗愿。

跨国寻父的故事是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这样的‘异国他乡的守护’一般由协会落实。”潘老师昨天接受采访时说,身为华裔的他,很能理解这份中国传统文化。

潘老师在巴黎索邦大学教国际贸易课程,祖籍中国上海,他估算,法国的华人华裔约有六七十万。

“我对华人在法国的故事有研究。我发现,王嘉騡的同期学生中有杭州籍作家戴望舒,我也存有旅法勤工俭学生,著名作家罗大冈的私人信件。”潘老师说,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王嘉騡先生的故事只是那个动荡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

翻开尘封百年的历史,其中有一页很容易被遗忘:欧战旅法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前线吃紧后方缺乏劳动力,从1916年起共有十四万华工来到法国工作及参与战后的清理,重建(劳务输出)。

据官方数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数千华工失踪、病逝,为法国捐躯。1925年据战后统计绝大部分华工返回了中国,有两至三千华工找到新的工作合同或在法国结婚,从此定居。他们是20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旅法华人的主体。

为了纪念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勇士,从1998年起由旅法华人集资在巴黎十三区竖起一块纪念碑,其上用中、法文镌刻:“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去年夏天,潘老师特地去了华工墓地。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隐藏着这座欧洲也是法国最大的华工墓地,安息着八百四十九位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勇士英灵,其中包括多位无名英雄。

“像俞雅金老人这样跨国寻父的故事,我多年来也接触过好几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幸运。”潘老师说,寻根,往往肩负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昨天15:00,潘老师联系了里昂市政府相关部门,恳请保持王嘉騡墓葬墓碑原样,等待女儿实地扫墓祭拜。

昨天,我收到了俞雅金老人的一封信,21:00,我又通过电话采访了她。

我将信函和电话采访的内容综合如下。在这些叙述中,母亲俞惠芳质朴、坚忍,令人动容——

端午节是中国人纪念先人屈原的节日。今年端午,在我且行将入木之前,竟替母亲完成了寻找先父的遗愿。

悲喜交集,先父墓地还在,并未平齐,坟墓被岁月沧桑包裹着。

带着叹息,我与子女商议后,拟办妥相关签证后,将专程去法国里昂把孤悬海外的先父遗骸迎回故国,与母合葬于家乡的墓地,方便后人拜祭缅怀。

这个打算,身为女儿,我觉得是符合我父母的心愿的。

我的母亲深爱父亲,我也坚信父亲深爱母亲。

父亲久无信息后家道中落,母亲变卖嫁妆,凑齐10亩土地,种地养猪,孝敬公婆并含辛茹苦抚养我成人。

1953年,公婆相继辞世,母亲带着我回到娘家,我随母亲改姓为俞。

岁月的沧桑并不能轻易地用非黑即白去解读。在等待的72年岁月里,母亲也许隐约感觉到了父亲不会再回来,但是宁愿选择思念父亲给自己留一份牵挂,潜心信佛,吃素。

2005年母亲九十七岁临终时,依然叨念着父亲,当时根据母亲遗愿,我将父亲的衣冠塜与她同穴为安。

再次衷心感谢都市快报,法国侨报暨钱海芬社长,感谢索邦大学潘老师等诸多侠义之士,感谢里昂中法大学为先父缴付墓葬管理费,也感谢法兰西共和国规范和缜密的档案管理。

感恩中法爱心接力,才有了功德圆满,期盼着法国里昂之旅早日成行,父亲落叶归根。

致函并颂编安!

象山老人:俞雅金

于2016年6月15日父亲节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