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减少食用:养殖大黄鱼、石斑鱼、墨鱼 建议合理食用:贻贝、海蜇、虎头鱼 记者 潘杰 本报讯 花鸟岛地处嵊泗列岛的最北面,形如海鸥、花草丛生,故而得名。 游客上了岛,尝海鲜必不可少,35岁的忻皓却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这是个契机,正好让大家了解如何‘可持续’地吃。” 他和“绿色浙江”的小伙伴们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海岛实际,编写了一本《花鸟岛可持续海鲜消费指南》。 指南把海鲜分成了三类: 避免食用的包括野生的大黄鱼、鱼翅(鲨鱼)和石斑鱼; 减少食用的包括野生的小黄鱼、马鲛鱼、鲳鱼、墨鱼、带鱼、花鲈,养殖的大黄鱼、石斑鱼和华鲈; 建议合理食用的包括:养殖的对虾、多宝鱼、鲍鱼,野生或养殖的扇贝、三疣梭子蟹、贻贝和海蜇。 其中,野生大黄鱼曾经和小黄鱼、带鱼、乌贼并列“四大海产”,据资料统计,1967年,嵊泗海域的大黄鱼年产量达到惊人的50万吨。如今却成了罕见品种,捕到一条能卖上万元。 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所长顾忠旗说:“野生大黄鱼,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 日常吃到的大黄鱼多数是养殖的,但他仍建议尽量少吃,一是多在网箱中养殖,投用的人工饵料含一些抗生素和抗菌素,容易超标;二来人工饵料的投放,加上鱼类粪便中的有机物,对水体本身也会产生污染。石斑鱼的养殖也有类似问题,如果投放的是小杂鱼和新鲜饵料,也是种生态负担。 相比前两类,可合理食用的海鲜中,虎头鱼、贻贝和海蜇的数量都比较可观,食用安全性相对更高。 “像贻贝不需要投放饵料,它主要是食用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顾忠旗说,贻贝在嵊泗的养殖量很大,也是浙江养殖最集中的区域。 据统计,贻贝每年的养殖产量突破8万吨。蛋白质含量很高的海蜇,则是宴会上必备的凉菜之一,前年我省的捕捞量有2060吨。 虽然属建议食用范畴,顾忠旗觉得还得把握量,先养殖后野生:“像野生的贻贝,以前礁石上割一下就有,现在都要潜水几十米才有。” 他也给爱吃海鲜的朋友提个醒,购买时可以适当区分下品种。以大黄鱼为例,野生的比较精瘦,养殖的比较肥美;贻贝则在于外形,野生的壳厚、深色,养殖的壳薄、暗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