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合 推进医学“一带一路”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蕊 夏燕燕
本报讯 前列腺癌被喻为男性的“隐形杀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据浙江省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浙江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10倍。
昨天,“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揭牌仪式,今后双方将在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互联网+”,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国外的医学专家看病。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说,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成立,将朝国际领先的前列腺疾病治疗中心迈进,这也是落实浙大一院医学“一带一路”战略的体现。
“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落户浙大一院
今年5月10日,在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结好30周年之际,两省州签约进一步深化合作。
签约仪式上,在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和石荷州州长托斯滕·安必腾等两省州领导,及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副院长郑敏等见证下,谢立平教授与德国基尔大学弗伦斯堡Diakonissen医院的Tillmann Loch教授共同签署进一步深化合作协议。协议包括:1.在浙江省建立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2.人工智能超声CT技术在中国进一步合作研究;3.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剜切术在德国的推广应用。
Tillmann Loch教授这次是在随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于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后到浙大一院,参加了昨天的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王伟林院长代表浙大一院向Tillmann Loch教授及泌尿外科谢立平教授颁发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共同主任聘书,这将为人工智能超声CT在中国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及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剜切术在德国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超声CT可精准“定位”前列腺癌
谢立平教授说,人工智能超声CT能够增强超声图像对前列腺癌的辨识度,能够发现人眼不能辨识的肿瘤。
“人工智能超声CT其实是大数据的积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创建一套精准参照标准。”谢教授说,研究人员对500多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细致全面的病理检查,结合术前的超声断层扫描,建立了一个超声图像和病理结果匹配的“超级数据库”。只要将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传输到人工智能超声CT平台,该平台就能在短时间内标记出可疑的肿瘤区域。
20多年前,德国基尔大学的Tillmann Loch教授作为创立者,较早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运用于经直肠超声,用来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当时在德国留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的谢立平教授参与了该技术的早期研发。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该技术逐渐成熟。
2013年11月,谢立平教授与Loch教授再度合作,在浙大一院开展这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针对202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人工智能超声CT能将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提高至50%左右,穿刺针数从12针减少至5-6针。
此外,对21位传统穿刺检查阴性的前列腺癌疑诊患者,在经过超声CT靶向穿刺后,又检出了38.1%的前列腺癌患者。
或许有人会问,人工智能超声CT是根据欧洲人的前列腺癌模型建立的,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人?
对此,Loch教授和谢立平教授一致表示,经过大量的病例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上,欧洲人和亚洲人并没有不同,该系统同样适用于中国人。
浙大一院打造医学“一带一路”战略
“与国家经济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我们也在打造医学‘一带一路’。”
王院长说,医院已与16家国际知名中心强强联合,成立形式多样的联合研究及临床诊疗中心。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成立,将朝着国际领先的前列腺疾病治疗中心迈进,这也是落实浙大一院医学“一带一路”战略的体现。目前,浙大一院多项技术已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中德前列腺健康中心总基地的成立,也是把谢立平教授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德国。
实际上,打造医学“一带一路”战略,浙大一院很多学科已有多年的实践。
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在郑树森院士带领下,赴印度尼西亚先后完成5台高难度的活体肝移植手术,里程碑式地开创了印度尼西亚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范例。
李兰娟院士在突发传染病、肠道微生态等领域的诸多成果,也受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她本人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2015年4月,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在卢森堡召开,李院士任大会主席,与50多个国家的同行专家交流学术前沿进展。
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季峰领衔团队开展贲门失弛缓POEM治疗技术,曾多次走出国门,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和演示内镜操作。
“目前,国外有很多医院邀请我们去展示一些先进的技术,互派互访常态化,并落实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措施,单位人员间广泛交流,紧密合作。”王伟林院长说,如肝脏移植、感染科、肾脏移植、骨髓移植等团队,在国际上频频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