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5:浙江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宁波重现清朝时蔬菜交易场景 当时这里是浙北地区重要蔬菜供应地
2016第五届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杭州展) 6月9日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开幕
都市旅游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重现清朝时蔬菜交易场景 当时这里是浙北地区重要蔬菜供应地
2016-06-07
菜农文化馆的泥人雕塑

1叫“挖顶” 18叫“夫妻” 菜农和商贩交易全用黑话

你去买个菜肯定不知道被赚了多少

三面环水、满眼葱郁。宁波湾头,这几天被人刷爆了朋友圈!

“最早的交易所就在宁波江北湾头,诞生在清代,原为蔬菜行会,当时就实行密码交易,先进性不亚于今天的股交所。”

这些说法,有根有据,湾头社区新成立的“博物馆”记录着这段历史。记者 程潇龙 摄影 任烨

菜贩和菜农交易 用的是“黑话”

从两百多年前开始,这片三面环水的“孤岛”,开始成为宁波人的蔬菜供应基地。

上千户人家,家家种植蔬菜,通过旱路和漕运,送到宁波人、绍兴人甚至杭州人的餐桌上。

蔬菜的来源,一是北仑,另一个就是湾头。

湾头人种菜的历史,要算到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农户,有三分之二都在种植蔬菜。

蔬菜丰收后,主要由姚江运往宁波城。

那时的灵桥菜市,很繁华,经过近百年的交流,形成了交易规则。

比如,商贩和顾客交易要明码标价。但和来自湾头的菜农交易,就要用“切口”,就是类似现代的黑话和密码。

商业交易的数据,很敏感,从1到20的阿拉伯数字,全要切口。

原湾头姚江村会计根据老一辈菜农的口口相传,总结了一下——

1叫“挖顶”、2叫“财时”、3叫“桃源”、4叫“箩时”、5叫“办时”、6叫“茶箩”、7叫“新奥”、8叫“拖开”、9叫“弯牢”、10叫“汪掉”、11叫“奥兹”、12叫“摆乡”、13叫“节杆”、14叫“挖箩”、15叫“三花”、16叫“挖足”、17叫“挖新”、18叫“夫妻”、19叫“挖油”、20的叫法也叫“挖顶”。

这些谐音和密语,除了当时的交易双方能够意领神会,身旁买菜的宁波人听到了,恐怕也难解其意。

留住乡愁 唤醒记忆

那时候的湾头,是一片绿色海洋的菜田。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菜农。”湾头社区书记洪云定回忆,“父亲主要是把菜籽培育成禾苗,然后给大家种植。”

他说,那时候湾头种植的蔬菜品类很多,春菜有天菜心、芹菜、四月蔓、蒿菜、香乌笋、春包芯、君踏芯、韭菜、菠菜、大蒜、葱等;夏菜也称“夏作货”,主要有梅豆、带豆、茄子、灯椒、翁菜、番茄、冬瓜、小白菜;立秋一过,天气渐转凉,各种秋冬菜开始播种,“高秋萝卜,白露菜、七葱八蒜九荞头”。

2014年6月,湾头拆迁全面结束,湾头安置房竣工。

“一切都成了记忆”, 洪云定说,为了铭记住这段历史,从去年开始,社区就筹建了这家“居民博物馆”。

所有的藏品和文献,全部从2000多户居民家中征集而来。

近百年实物和百万字的文献,填满了上千平方米的展厅。

洪云定回忆说,“馆藏的东西,我们会不断更新,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留住乡愁,唤醒记忆。”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宁波重现清朝时蔬菜交易场景 当时这里是浙北地区重要蔬菜供应地
2016-06-07
菜农文化馆的泥人雕塑

1叫“挖顶” 18叫“夫妻” 菜农和商贩交易全用黑话

你去买个菜肯定不知道被赚了多少

三面环水、满眼葱郁。宁波湾头,这几天被人刷爆了朋友圈!

“最早的交易所就在宁波江北湾头,诞生在清代,原为蔬菜行会,当时就实行密码交易,先进性不亚于今天的股交所。”

这些说法,有根有据,湾头社区新成立的“博物馆”记录着这段历史。记者 程潇龙 摄影 任烨

菜贩和菜农交易 用的是“黑话”

从两百多年前开始,这片三面环水的“孤岛”,开始成为宁波人的蔬菜供应基地。

上千户人家,家家种植蔬菜,通过旱路和漕运,送到宁波人、绍兴人甚至杭州人的餐桌上。

蔬菜的来源,一是北仑,另一个就是湾头。

湾头人种菜的历史,要算到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农户,有三分之二都在种植蔬菜。

蔬菜丰收后,主要由姚江运往宁波城。

那时的灵桥菜市,很繁华,经过近百年的交流,形成了交易规则。

比如,商贩和顾客交易要明码标价。但和来自湾头的菜农交易,就要用“切口”,就是类似现代的黑话和密码。

商业交易的数据,很敏感,从1到20的阿拉伯数字,全要切口。

原湾头姚江村会计根据老一辈菜农的口口相传,总结了一下——

1叫“挖顶”、2叫“财时”、3叫“桃源”、4叫“箩时”、5叫“办时”、6叫“茶箩”、7叫“新奥”、8叫“拖开”、9叫“弯牢”、10叫“汪掉”、11叫“奥兹”、12叫“摆乡”、13叫“节杆”、14叫“挖箩”、15叫“三花”、16叫“挖足”、17叫“挖新”、18叫“夫妻”、19叫“挖油”、20的叫法也叫“挖顶”。

这些谐音和密语,除了当时的交易双方能够意领神会,身旁买菜的宁波人听到了,恐怕也难解其意。

留住乡愁 唤醒记忆

那时候的湾头,是一片绿色海洋的菜田。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菜农。”湾头社区书记洪云定回忆,“父亲主要是把菜籽培育成禾苗,然后给大家种植。”

他说,那时候湾头种植的蔬菜品类很多,春菜有天菜心、芹菜、四月蔓、蒿菜、香乌笋、春包芯、君踏芯、韭菜、菠菜、大蒜、葱等;夏菜也称“夏作货”,主要有梅豆、带豆、茄子、灯椒、翁菜、番茄、冬瓜、小白菜;立秋一过,天气渐转凉,各种秋冬菜开始播种,“高秋萝卜,白露菜、七葱八蒜九荞头”。

2014年6月,湾头拆迁全面结束,湾头安置房竣工。

“一切都成了记忆”, 洪云定说,为了铭记住这段历史,从去年开始,社区就筹建了这家“居民博物馆”。

所有的藏品和文献,全部从2000多户居民家中征集而来。

近百年实物和百万字的文献,填满了上千平方米的展厅。

洪云定回忆说,“馆藏的东西,我们会不断更新,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留住乡愁,唤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