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21:舌尖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邂逅一顿高颜值营养早餐 别忘了晒朋友圈与更多人分享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邂逅一顿高颜值营养早餐 别忘了晒朋友圈与更多人分享
2016-05-28
煎饺
豆浆油条配小笼包
拌面
丰盛的西式早餐
溏心荷包蛋

社交属性至上的年代

夏日元气早餐

初夏的气温,使得睡懒觉的概率被大大压缩。大家或许已注意到,微信朋友圈晒出的早餐照片越来越多。

一份美味、营养、颜值高的早餐,其实早已超越“填饱肚子”的意义。无论是亲人间的“共同进食”关系,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分享点赞,都让它成了非常重要的社交环节。记者 吴轶凡

论早餐的必要性

关于早餐的必要性,其实一直存在争论。

中国自古讲究一日三餐,这种餐制确立的时间,从战国、汉唐直至元代,饮食学界说法不一。至于西方国家,最初的早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多是用石器研磨的谷物做成粥,给当时的罗马士兵吃,并非人人都能享用,且不定时。英语中的“早餐”(breakfast)概念,最初的意义是“打破斋戒”(break fast),15世纪成为一个单独的书面语,特指“早上吃的餐点”。

不过,这并不代表在早上吃饭就开始蔚然成风了。《早餐的历史》(Breakfast:A History)一书考证过,吃早餐是到了17世纪才渐渐成为寻常事,而在欧洲普及早餐的人,是当时的英国女王。她所偏爱的巧克力、咖啡和茶,也成了这段时期西方贵族阶层早餐的内容。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发现,如果要应付一整天繁重的工作,早上必须吃点什么,但由于物资依旧匮乏,距离现代早餐营养均衡、清淡低卡的健康范儿还很远。就是在这一阶段,饮食学家们认为,在早上吃谷物和蔬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提振精神。

20世纪,家乐氏公司推出早餐谷物系列产品,并资助了一些科学研究,证明早餐吃即食玉米片等谷物,可减轻体重并降低胆固醇。这样的结论很快得到极大推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过度解读:早餐对健康百益无害,人人都该吃早餐。

但在2013-2014年,有人做了一次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这些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逻辑缺陷。它们只证明了早餐谷物和瘦身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这样的结论只是一种舆论误导,背后有家乐氏公司的商业利益作为驱动,因而不可信。

发生了这样的学术疑云后,一种新说法产生了:早餐并没有那么神奇,吃不吃都没关系。

社交平台的早餐

关于营养方面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但早餐本身早已完成了一次进化。在家,这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交话题。

首先,“共餐”一直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一些学术著作中,一些学者甚至将中国式的饭局也看作是共餐活动的延续。同样,一顿家庭早餐,也带有明显的此类性质,尤其是在社会作息时间日趋增多的背景下,早餐几乎成了一家人唯一可以保证天天在一起共餐的机会。

早餐的另一项社交属性,是它具有很好的话题性。大家对早餐的讨论维持了上千年,而现在,这种讨论和关注被社交媒体进一步放大,并造就了大量“网红”。

事实上,给饭菜拍照晒上网分享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美国《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米姆斯对他的4.8万名关注者发问:为什么大家喜欢给自己的食物拍照?毕竟,食物摄影常会引起一些不愉快,比如一道菜该趁热食用,拍完再入口都变凉了。不过,还是有不少专家为这样的行为正名,“这正符合当今餐饮消费走视觉系的风潮”。《纽约时报》首席餐馆评论家皮特·韦尔斯给这种现象起了名字叫做“镜头美食”。他撰文表示,社交网络让每一位就餐者成为业余食物摄影师和市场推广员。

也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美食照片分享反映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他人分享美味食物的意愿。虽然有些作秀的成分,但也是一种邀请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做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这餐食物——这无关食物本身,只是一种社交行为。

所以,本周,舌尖除了推荐杭州本地的好吃早餐,还采访了两位早餐达人。当然,我们也没忘了专业的摄影师。请他们来教教大家,怎样拍摄出更漂亮的早餐照片。在社交属性至上的年代里,一顿好的早餐,好吃有营养之外,颜值也是必需项。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邂逅一顿高颜值营养早餐 别忘了晒朋友圈与更多人分享
2016-05-28
煎饺
豆浆油条配小笼包
拌面
丰盛的西式早餐
溏心荷包蛋

社交属性至上的年代

夏日元气早餐

初夏的气温,使得睡懒觉的概率被大大压缩。大家或许已注意到,微信朋友圈晒出的早餐照片越来越多。

一份美味、营养、颜值高的早餐,其实早已超越“填饱肚子”的意义。无论是亲人间的“共同进食”关系,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分享点赞,都让它成了非常重要的社交环节。记者 吴轶凡

论早餐的必要性

关于早餐的必要性,其实一直存在争论。

中国自古讲究一日三餐,这种餐制确立的时间,从战国、汉唐直至元代,饮食学界说法不一。至于西方国家,最初的早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多是用石器研磨的谷物做成粥,给当时的罗马士兵吃,并非人人都能享用,且不定时。英语中的“早餐”(breakfast)概念,最初的意义是“打破斋戒”(break fast),15世纪成为一个单独的书面语,特指“早上吃的餐点”。

不过,这并不代表在早上吃饭就开始蔚然成风了。《早餐的历史》(Breakfast:A History)一书考证过,吃早餐是到了17世纪才渐渐成为寻常事,而在欧洲普及早餐的人,是当时的英国女王。她所偏爱的巧克力、咖啡和茶,也成了这段时期西方贵族阶层早餐的内容。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发现,如果要应付一整天繁重的工作,早上必须吃点什么,但由于物资依旧匮乏,距离现代早餐营养均衡、清淡低卡的健康范儿还很远。就是在这一阶段,饮食学家们认为,在早上吃谷物和蔬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提振精神。

20世纪,家乐氏公司推出早餐谷物系列产品,并资助了一些科学研究,证明早餐吃即食玉米片等谷物,可减轻体重并降低胆固醇。这样的结论很快得到极大推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过度解读:早餐对健康百益无害,人人都该吃早餐。

但在2013-2014年,有人做了一次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这些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逻辑缺陷。它们只证明了早餐谷物和瘦身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这样的结论只是一种舆论误导,背后有家乐氏公司的商业利益作为驱动,因而不可信。

发生了这样的学术疑云后,一种新说法产生了:早餐并没有那么神奇,吃不吃都没关系。

社交平台的早餐

关于营养方面的争论一直在继续,但早餐本身早已完成了一次进化。在家,这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交话题。

首先,“共餐”一直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一些学术著作中,一些学者甚至将中国式的饭局也看作是共餐活动的延续。同样,一顿家庭早餐,也带有明显的此类性质,尤其是在社会作息时间日趋增多的背景下,早餐几乎成了一家人唯一可以保证天天在一起共餐的机会。

早餐的另一项社交属性,是它具有很好的话题性。大家对早餐的讨论维持了上千年,而现在,这种讨论和关注被社交媒体进一步放大,并造就了大量“网红”。

事实上,给饭菜拍照晒上网分享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美国《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米姆斯对他的4.8万名关注者发问:为什么大家喜欢给自己的食物拍照?毕竟,食物摄影常会引起一些不愉快,比如一道菜该趁热食用,拍完再入口都变凉了。不过,还是有不少专家为这样的行为正名,“这正符合当今餐饮消费走视觉系的风潮”。《纽约时报》首席餐馆评论家皮特·韦尔斯给这种现象起了名字叫做“镜头美食”。他撰文表示,社交网络让每一位就餐者成为业余食物摄影师和市场推广员。

也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美食照片分享反映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他人分享美味食物的意愿。虽然有些作秀的成分,但也是一种邀请的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做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这餐食物——这无关食物本身,只是一种社交行为。

所以,本周,舌尖除了推荐杭州本地的好吃早餐,还采访了两位早餐达人。当然,我们也没忘了专业的摄影师。请他们来教教大家,怎样拍摄出更漂亮的早餐照片。在社交属性至上的年代里,一顿好的早餐,好吃有营养之外,颜值也是必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