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认识他,给爸妈打个电话吧……
记者 冯玥
当地时间5月22日(北京时间5月23日)晚10点45分,塞尔维亚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病逝,享年83岁。
听起来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提起他曾饰演过的一个电影角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度过青春的人都不会忘记,因为“亲爱的瓦尔特同志”,是那个年代大家对英雄的定义,是一代人的偶像。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打了电话给父亲。他兴奋而健谈,说起瓦尔特来,就像刚看过电影一样——瓦尔特的勾拳,吉斯的卡宾枪,钟表匠在德国人注视下从容走向女儿尸体的决绝,还有冯·迪特里施上校的那句名言:“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瓦尔特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角,影片拍摄于1972年,1973年由北影厂译制引入中国。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电影院,年轻人坐在谷堆里、篮球场上,在露天电影幕布上,认识了这位来自南斯拉夫(2003年解体)的英雄。电影讲二战期间,游击队长瓦尔特和德军斗智斗勇,粉碎敌人阴谋,成功保卫萨拉热窝的故事。中国观众很快被这个有勇有谋、有血有肉的人物吸引,特别是他的勾拳,成为很多人模仿的对象。
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桥》也于1975年引进中国,同样风靡一时,他饰演的游击队员“老虎”,为了阻止德军会合,炸毁了对方必经的大桥。
父亲告诉我,当时中国观众能看到的外国电影很少,基本上就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家的影片,父亲还记得当年跟小伙伴一起编的打油诗:“南斯拉夫蛐蛐叫,越南飞机和大炮……”他说,越南人民喜欢简单粗暴的大场面,电影里永远都是飞机大炮轰炸,南斯拉夫是谍战、智取的紧凑情节路线,戏剧冲突丰富,通常都是四两拨千斤地赢得胜利。
“在那个样板戏的年代里,大家看到的全是套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让人惊喜,让人看到了相同意识形态下,不同的表现手法”,浙江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子帆说,这样的电影,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中国很少看到,非常新鲜,“故事好、人物好,很容易出彩。瓦尔特的形象很Man、很硬朗,就像后来的高仓健一样,是很容易招人喜欢的。甚至配角和反派也刻画得非常好,让人印象很深。片子里的暗号、台词,也朗朗上口。”
当然,还有《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当时几乎人人都会唱,至今仍在传唱。说起这首歌,父亲也是张口就来。
因为电影的不断放映,很多70后对“瓦尔特”也很熟悉,1971出生的编剧史航对我说,“我心目中英雄的脸,是那样的脸,我心目中英雄的背影,是那样的背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不会忘记。”
史航是躺在床上刷微博时看到日沃伊诺维奇去世这个消息的,他当时脑中瞬间浮现出瓦尔特的一句台词:“谁活着,谁就看得见。”然后,他发来几句犹如朗诵词一样的话:“我活着,我看到了瓦尔特的离去。看见的这一刻,我也看到了当年银幕前为他激动的少年们。那时候的我们,听着《啊朋友再见》的歌,一次次演习着离别。而今天,离别终于发生。老虎走了,瓦尔特走了。”
电影《桥》中,为了完成任务,很多游击队员都牺牲了,主题曲是这样唱的:“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55年演艺生涯 拍了300多部影视剧
因为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一代中国观众记住了日沃伊诺维奇,还有他饰演的瓦尔特。在塞尔维亚(和前南斯拉夫),他同样是受人尊敬的演员。
日沃伊诺维奇1933年6月出生在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科拉契察小镇。年轻时在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就读,毕业后从事话剧工作,此后逐步跨入影坛。1955年,他在故事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扮演一个角色,一举成名。日沃伊诺维奇扮演过革命者、工人、农民等角色,尤其擅长塑造游击队员形象,因为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出色表演,他获得了当年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
在迄今为止的55年演艺生涯中,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2012年的《冰》是他人生最后一部影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时代的作品。1965年、1967年和1972年,他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南斯拉夫解体后,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认可,今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日沃伊诺维奇的绯闻很少,称得上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他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两人育有一子一女。除了演戏,他还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政治家,曾当选为塞尔维亚社会党副主席,2002年8月被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但以失败告终,2003年宣布退出政坛。
2006年,日沃伊诺维奇心脏病发作,之后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手术后右脚生坏疽。四年前,他又因中风入院治疗。就在逝世前几周,他再次入院,因坏疽严重不得不截肢。当地时间5月22日晚上,我们的老朋友,日沃伊诺维奇在医院去世。
中国人喜欢“瓦尔特”
“瓦尔特”也爱中国
今年2月18日,第38届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开幕时,贝尔格莱德市旅游局在开幕式上播放了日沃伊诺维奇的一段30秒中文视频,借此宣布将大力吸引中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游,这是日沃伊诺维奇最后一次参与公共活动。
中国人民对日沃伊诺维奇有感情,日沃伊诺维奇也非常喜欢中国。这些年来,日沃伊诺维奇先后十多次来到中国:“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他曾在采访中回想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上海,夸张地说,恨不得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我长什么样。”
每次有中国代表团来贝尔格莱德访问,只要他在,都会尽力参与接待。“因为我把中国人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如今我在写书和制作一些纪录片,有时候中国朋友会感兴趣并问我价格,但我不会跟他们提钱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和为我所做过的,是无价的。”
日沃伊诺维奇还透露,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自己都想加入中国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据我所知,中国法律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