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举行
昨天上午,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大会表彰了201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研究员潘德炉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三位专家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各奖励50万元。
291个项目成果获颁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70项。根据修订过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按项目奖励,奖金数额每项为一等奖15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指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满腔热情地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店小二”,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使浙江成为科技创新的乐土和天堂。
省长李强在讲话时说,站在“十三五”起步的关键节点,全省上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补短板促转型,让科技创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动机。
记者 潘杰 俞茜茜 通讯员 费必胜 方序 鲁青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
不开刀换心脏瓣膜
挽救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是全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这次荣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是他摘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重大奖项。
激动之余,他说,自己一直孜孜不倦追求和梦想的,是让所有心脏病患者不会因为心脏疾病而失去生命的希望。
作为心脏专家,王建安教授诊治过成千上万的疑难杂症病人。
“但接触的病人越多,了解病人的疾苦越透彻,就越能感受到医学的有限。唯有创新、再创新,丝毫不敢松懈。”王建安教授坦言。
几十年来,王建安教授在冠心病、心脏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等领域,率领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前进,围绕心脏疾病的关键问题,包括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等,潜心开展了从基础到临床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先后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让更多的病人有了生命的希望。
比如老年人高发的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达13%,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这种疾病就像是心脏的门严重损坏,需要重新更换。以前的治疗方法需要把心脏打开更换,风险大、病人痛苦多,尤其是很多重症病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大手术。
从2012年起,王建安教授带着团队开始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置换心脏瓣膜,并针对中国病人的特点,突破改良国际上的经验,获得同行广泛认可。目前,治疗的病人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平均年龄79岁,病情严重复杂,心脏瓣膜团队的治疗挽回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晚年。
虽然平时行政工作繁忙,但王建安教授还是竭尽所能地把时间留给病人,为疑难病例做手术。他说:“能解决病人的痛苦,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健康的希望,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我想这也是医者匠心、使命所在。”
正因如此,王建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病人治疗的第一线。
同时,王建安教授还积极探索医学产学研合作。“一个专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产学研一体’,能够有效地将个人的力量几何级地放大。”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下,王建安教授率领团队自主创新,培育了一家“中国人工瓣膜”企业,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同时,合作成立了浙江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由王建安教授担任院长,目标是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开发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全套人工瓣膜。
国家海洋二所潘德炉
卫星测近海水质
成本是原来的万分之一
“我把它当成自己的娃娃,抱着她,走到了71岁。”
71岁的潘德炉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浙江东阳人。从1977年至今,一直从事卫星海洋遥感研究,是国际海洋水色协调组(IOCCG)的共同发起人。
他几乎一辈子都在与海洋打交道,当过最大的官就是课题组组长。即便是古来稀的年纪,他仍在科研第一线担任“973”计划、国家专项的课题组长和“十三五”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动议专家组组长。
30多年的科研经历,他最难忘的经历有三段。
第一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陆续前往加拿大学习海洋遥感技术。回国过海关后,他用一根扁担从北京挑回了这几十个存储国外遥感技术资料的磁盘,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了系列的水色卫星遥感资料。
之后,他凭着韧劲牵头建遥感地面站,开始仰望星空。2002年,在他的推动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用于海洋环境探测的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发射成功。
第二段是在国际学界,人造卫星有个盲区:看得见中国的海洋,测不准中国的海洋,原因是我国沿岸大部分海区水体浑浊,海水成分十分复杂,再加之大气的雾霾和灰尘。
他带着团队通过从水面到水底几百米到几千米剖面的水光学测量,获得大量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了沿岸水体校正的精度,优于美国提供的专用软件。
第三段则与家乡有关,他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不用只靠出海取样的传统监测方式,实现了用卫星遥感监测我国近海水体的水质状况,成本是原来的万分之一,既准又快。
最近他又在为浙江打造智慧海洋提供科研支撑。
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
种出冷而不硬、软而不黏、有香味的好米
愿天下粮满仓
冷而不硬、软而不黏、有香味——这是程式华评价“好米”的标准,短短11个字凝结他30多年的心血。
他出生在浙江遂昌,研究生毕业分配就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并由此和水稻遗传研究与育种结缘。
当时,籼粳交是选育高产水稻品种的一条潜在技术途径,只是有三大前沿难题尚待解决:植株过高、生育期延长和空瘪粒增多。然而研究水稻几乎是痴人说梦,埋在土里无法观测,一次次拔出来洗泥效率很低,容易伤根。
大胆的程式华想到了所里曾研发出“水上种稻”技术,通过广泛测交,程式华团队摸清了籼粳稻杂交比率,从中培育出新品种“协优9308”,次年就实现了亩产789公斤的好收成,开启了我国探索超级稻育种的开端,这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超级杂交稻品种。
迄今,主持培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杂交稻品种20个,其中6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4个品种9年次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主导品种。育成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超级稻专著《中国超级稻育种》,还是国际超级稻核心作者之一。
省科技厅透露 今年获奖项目 有六个特点
总体水平比较高。获奖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的成果121项,发表CSI论文5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925件,其中绝大多数技术专利已实现产业化。
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温州医科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和聋病中的致病作用机制研究”项目成果,首次发现了原发性高血压的母系遗传特征,发表的73篇论文被引用了650次。
企业成为研究开发主体。由企业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的获奖成果有182项,占总获奖数的65.5%。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完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项目,不仅解决了大面积异种金属焊接等技术难题,产品也被台积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厂商采用,生产的芯片在iPhone6s手机、奥迪汽车等产品中得到广泛使用,相关产值累计超过十亿元。
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在所有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成果有176项,占到获奖项目总数的60.3%。
民生类项目成果增多。与人民生活、健康、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有关的成果有108项,占总比的37%。
中青年人才为骨干力量。2580名获奖完成人员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占70%,其中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完成的成果109项,占总比的37.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中青年科技人员完成的“高清视频物联的感知层和应用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果,研究团队绝大部分科技人员是70后的中青年,年龄最小的只有30岁。
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成果主要来源。所有项目成果中,235项为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过的项目成果,占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