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4:身体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万承志堂·大承医院开启院士团队会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亲诊神经康复患者
法国种植硕士领衔口腔专家团讲解缺失牙的治疗与保养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万承志堂·大承医院开启院士团队会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亲诊神经康复患者
2016-03-24

大家健康·活动

神经康复,针灸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可咨询报名

春天,万物生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也是神经功能修复的好时机。

人的神经功能包括说话、认知、记忆、思考和运动。神经功能异常,人可能走不了路、认不了人、说不出话、记忆退化甚至无法吞咽。突然出现这类问题,大家往往不知道上哪儿找对症的医生和治疗方法,还把这些疾病归为“疑难杂症”。3月26日—29日,万承志堂·大承医院首次开启“石学敏院士团队会诊”,石学敏院士来杭亲诊,向全城征集“神经康复的疑难病例”,你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可请石院士和他的核心团队专家亲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是知名针灸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以针灸、中药为核心的脑卒中综合诊疗体系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且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记者 王真

得了罕见脑病,她几乎成植物人

上周,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患者叶女士的老公张先生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叶女士患的是“脱髓鞘脑病”,2015年10月8日发病。医生说,这是一种较少见的脑病,急性发作时损伤了神经中枢,继发神经缺血发生多发性的硬化。

张先生说,老婆像个“植物人”,在其他医院治疗,留置了胃管、尿管,全身浮肿,神志不清,不会吞咽食物,更不会说话。

“老婆躺在床上,我怎么和她说话,都没有反应。去了好多医院,有的送进去住几天出来,有的连收也不收。听说大承医院有中医针灸为特色的神经康复科,就来试试。”张先生告诉记者。

叶女士的主诊医师是赵晓峰博士,她是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专家、石院士学术传承人。

赵博士用石院士独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叶女士治疗,并制订了以针灸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记者在病房里见到了入院45天后的叶女士,目前她能自己走路,只是记忆没有完全恢复。

张先生高兴地说:“我能和老婆说说话了。之前,我把她的病历托朋友去美国问过医生,那医生说‘以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让患者病情发生本质性好转’。”

张先生说,现在在这里治疗,他们不太担心费用,“医院开通了省市医保,住院至今,花费了1万元治疗费,平均下来,每天大概100元,住院费、针灸费、中西医药费等都在里面了”。

脑外伤、偏瘫患者有了转机

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还有不少患者,每次医生查房,他们都要下床走路,唱歌,这是他们向医生展示“康复成果”。

杭州的冯阿姨,前年10月因脑梗左侧偏瘫,情况稳定后,她的左手一直使不上力。“左手要握起来,得使上整个手臂的力气,整个手臂也是麻的。左脚不能走长路,走多了会发软。”

她先在大承医院门诊接受针灸,做了三天,她感觉有作用,索性要求住院治疗,“还好住得早,我住进来两个星期,病床就满了。”

病房里有位来自安徽的余大伯,59岁,两个月前从楼梯上摔下来,撞到了头,医生说他有脑外伤,可能会左侧偏瘫。果然,手术后一周,余大伯站不起来了。后来到大承医院寻求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针灸治疗,现在左脚慢慢有了力气。

“经过临床对比数据,需要神经康复的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针灸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赵博士提醒,不要等急性期过了很久,才想到用针灸试试。

院士专家团队长驻,服务杭城神经康复患者

2015年10月,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杭州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石院士出任名誉院长,院士专家团队长期驻守,为杭城神经康复患者服务。

石院士对神经功能损伤的病症很有研究,通过研究和临床分析,石院士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一套神经康复治疗体系,以修复大脑神经功能为切入点,在“醒脑开窍针”的理论基础上,坚持辨证施治原则,综合了针灸、中药、艾灸、耳穴和走罐等多种中医治疗手段。

“门诊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说自己有头晕、头胀、听不清、手脚没力气、记忆力下降、失眠,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其实,这些都是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

临床证明,这套体系可应用于神经内外科和心血管科等。

杭州患者在家门口可找院士团队看病

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可咨询报名

3月26日-29日,石院士和他的核心院士团队将在万承志堂·大承医院为患者会诊。除了石院士本人,卞金玲主任、张春红主任、丁淑强主任和赵晓峰主任四位院士团队专家也将坐诊。

今天到本周五(9:00-18:00),有需要的读者可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咨询、报名。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万承志堂·大承医院开启院士团队会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亲诊神经康复患者
2016-03-24

大家健康·活动

神经康复,针灸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可咨询报名

春天,万物生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也是神经功能修复的好时机。

人的神经功能包括说话、认知、记忆、思考和运动。神经功能异常,人可能走不了路、认不了人、说不出话、记忆退化甚至无法吞咽。突然出现这类问题,大家往往不知道上哪儿找对症的医生和治疗方法,还把这些疾病归为“疑难杂症”。3月26日—29日,万承志堂·大承医院首次开启“石学敏院士团队会诊”,石学敏院士来杭亲诊,向全城征集“神经康复的疑难病例”,你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可请石院士和他的核心团队专家亲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是知名针灸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以针灸、中药为核心的脑卒中综合诊疗体系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且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记者 王真

得了罕见脑病,她几乎成植物人

上周,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患者叶女士的老公张先生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叶女士患的是“脱髓鞘脑病”,2015年10月8日发病。医生说,这是一种较少见的脑病,急性发作时损伤了神经中枢,继发神经缺血发生多发性的硬化。

张先生说,老婆像个“植物人”,在其他医院治疗,留置了胃管、尿管,全身浮肿,神志不清,不会吞咽食物,更不会说话。

“老婆躺在床上,我怎么和她说话,都没有反应。去了好多医院,有的送进去住几天出来,有的连收也不收。听说大承医院有中医针灸为特色的神经康复科,就来试试。”张先生告诉记者。

叶女士的主诊医师是赵晓峰博士,她是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专家、石院士学术传承人。

赵博士用石院士独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叶女士治疗,并制订了以针灸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记者在病房里见到了入院45天后的叶女士,目前她能自己走路,只是记忆没有完全恢复。

张先生高兴地说:“我能和老婆说说话了。之前,我把她的病历托朋友去美国问过医生,那医生说‘以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让患者病情发生本质性好转’。”

张先生说,现在在这里治疗,他们不太担心费用,“医院开通了省市医保,住院至今,花费了1万元治疗费,平均下来,每天大概100元,住院费、针灸费、中西医药费等都在里面了”。

脑外伤、偏瘫患者有了转机

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神经康复科还有不少患者,每次医生查房,他们都要下床走路,唱歌,这是他们向医生展示“康复成果”。

杭州的冯阿姨,前年10月因脑梗左侧偏瘫,情况稳定后,她的左手一直使不上力。“左手要握起来,得使上整个手臂的力气,整个手臂也是麻的。左脚不能走长路,走多了会发软。”

她先在大承医院门诊接受针灸,做了三天,她感觉有作用,索性要求住院治疗,“还好住得早,我住进来两个星期,病床就满了。”

病房里有位来自安徽的余大伯,59岁,两个月前从楼梯上摔下来,撞到了头,医生说他有脑外伤,可能会左侧偏瘫。果然,手术后一周,余大伯站不起来了。后来到大承医院寻求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针灸治疗,现在左脚慢慢有了力气。

“经过临床对比数据,需要神经康复的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针灸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赵博士提醒,不要等急性期过了很久,才想到用针灸试试。

院士专家团队长驻,服务杭城神经康复患者

2015年10月,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杭州万承志堂·大承医院,石院士出任名誉院长,院士专家团队长期驻守,为杭城神经康复患者服务。

石院士对神经功能损伤的病症很有研究,通过研究和临床分析,石院士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一套神经康复治疗体系,以修复大脑神经功能为切入点,在“醒脑开窍针”的理论基础上,坚持辨证施治原则,综合了针灸、中药、艾灸、耳穴和走罐等多种中医治疗手段。

“门诊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说自己有头晕、头胀、听不清、手脚没力气、记忆力下降、失眠,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其实,这些都是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

临床证明,这套体系可应用于神经内外科和心血管科等。

杭州患者在家门口可找院士团队看病

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可咨询报名

3月26日-29日,石院士和他的核心院士团队将在万承志堂·大承医院为患者会诊。除了石院士本人,卞金玲主任、张春红主任、丁淑强主任和赵晓峰主任四位院士团队专家也将坐诊。

今天到本周五(9:00-18:00),有需要的读者可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9咨询、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