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1:身体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浙一陈江华教授团队探索肾病诊疗新模式
浙一肾脏病中心名医及专家门诊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一陈江华教授团队探索肾病诊疗新模式
2016-03-10

关注肾脏病·前沿

每10人就有1人患肾脏病

依托“互联网+”,让病人得到科学治疗,让更多人远离肾病

“我国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0.8%,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肾脏病。”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说,我国慢性肾脏病呈现“两高两低”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陈江华教授及其团队在终末期肾病一体化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肾脏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医治未病,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得肾脏病。”陈江华教授说,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探索肾脏病管理新模式,“通过‘互联网+’,让肾脏病患者得到科学治疗,同时,随着肾病科普知识传播,改变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防病于未然。”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蕊 夏燕燕

30多年前立志攻克尿毒症 如今浙一肾脏病中心走向国际

别看现在治疗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方法很多,但在上世纪70年代,尿毒症被称为“不治之症”。也就在那时,高中毕业的陈江华被推荐参加短期培训做了赤脚医生,目睹不少乡亲经他治疗病情好转,体会到行医的乐趣和成就感后,他下定决心走上从医之路。

1980年,陈江华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事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工作。“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如果患上尿毒症就等于得了绝症,基本活不过半年。”

面对一个个尿毒症患者抱憾离世,而自己却束手无策,年轻的陈江华非常难过,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救治这类患者的办法。

这是陈江华立志攻克尿毒症治疗难关的原动力。

最初,他的目标是挽救那些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到后来,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如何让尿毒症患者活得更久、更好。30多年来,陈江华为数以万计的尿毒症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带领肾脏病中心学科团队逐步走向国际,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求是敬业、技术精湛的医疗和研究团队。

肾脏病中心创建初期,陈江华的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团队只有5名医生、几名护士,如今拥有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7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1名,工作人员250余名。

到目前,肾脏病中心建有血液净化中心、肾脏移植病区、肾病病区、腹膜透析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配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血液透析机和血液净化治疗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心之一,也是首批肾脏病及器官移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之一。

终末期肾病一体化治疗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肾移植是尿毒症患者治疗的方案之一。浙一肾脏病中心的肾移植团队每年完成肾脏移植手术300多例,建立了肾脏移植排斥预警和无创性诊断、肾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治疗技术,移植肾一年存活率、十年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尿毒症患者长期生存率,陈江华教授在肾脏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大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技术攻关,在国际上较早提出并建立了以肾移植为核心的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体系。根据患者的疾病和生活状况,发挥各种肾脏替代治疗的优势,实现了以病人利益和疗效最大化为目的的个体化医疗。这项科研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到目前,浙一肾脏病中心共完成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1万多例,完成肾脏移植4500余例,年血液净化10万余例次,长期随访腹透患者1000多例,通过腹透、血透、移植一体化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患者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30年。这项成果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技术覆盖全国242家医院,使16.3万余尿毒症患者获益。

培养国内肾病中坚人才

提升基层肾病医疗服务水平

30多年来,陈江华教授及团队已培养出站博士后6名,博士35名,硕士155名。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担任了所在医院院长,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在肾脏病研究方面成就卓越,已经或逐渐成为国内肾脏病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陈江华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的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3篇。

肾脏病中心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学术组织的充分肯定,学科带头人陈江华教授在2012年被美国肾脏基金会(NKF)授予“国际卓越成就”奖章。

不仅如此,陈教授大力推进全省肾脏病工作发展,每年主持举办肾脏病学术年会、肾脏病沙龙、肾脏病基层巡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每年培训近千人次,促进肾脏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陈教授提出并建立了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对全省各透析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检查和质量控制。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透析治疗率每百万人口由167.7提高到305.2,丙肝感染率由5.9%下降到2.9%,大幅提升了全省透析治疗的规范化和水平。

近年来,陈教授一直致力于“肾脏病一体化治疗”和“肾脏病分级网络”建设,通过这些平台和网络技术,把省级医院的先进医疗辐射至乡镇农村,在促进基层肾脏病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基层肾脏病医务人员。

探索肾脏病诊疗新模式

让更多人远离肾病

陈教授有两个愿望,第一,希望肾脏病能得到很好的预防,发病率越来越低;第二,希望得了肾脏病的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

“作为医生,我希望能多治愈一些病人。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即使我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治疗患者,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肾脏病人都看完。如果能通过新的模式,让更多肾脏病人得到科学的治疗和管理,这对广大肾病患者来说,更有意义。”

陈教授说,目前,他和团队成员正在努力探索肾脏病管理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惠及更多肾脏病患者,期望将最新的肾脏病防治理念、医疗技术推广普及。

“我们正在研发一款专门应用于肾脏病患者的手机App,通过移动手机端,肾脏病人就能和签约的医生团队沟通,在手机上完成部分回访、复诊等功能。”

此外,该软件还可利用联网的仪器终端,监护患者病情变化,辅助医生管理患者疾病。比如,定时提醒患者用药、到医院血透治疗等。同时,还可对患者日常饮食做健康指导。

为引导公众关注肾脏健康,肾脏病中心近期还将推出微信公众号,提供肾病诊疗就医指南,推送肾病防治科普知识。

回首30多年从医路,崇尚“上医治未病”的陈江华教授感慨:“过去,我做的都是挽救病人的工作,以后,我还想让更多人不得病,让慢性肾病、尿毒症的发病率降低。”

世界肾脏日

陈江华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曾获全国首届百名优秀医生、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担任浙一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肾移植数据登记系统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肾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