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妇儿基金会多个项目
让7.1万人次的妇女儿童受益
公益创新工场·创新和创意,随手做公益。欢迎自荐或推荐公益创新案例,有机会赢得“公益创新工场年度创新大奖”。请联系快公益:0571-85051660(工作日11:00-17:00)报名。
2月28日,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公益慈善庆典上,数据显示:2015年基金会筹款超过1000万元,多个公益项目让全省7.1万人次妇女儿童受益。
两年前,这家基金会的每年筹款仅有几十万元,帮扶人群也有限,是什么让它来了一次蜕变?
剖析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案例,或许能为还沉睡中的基金会,提供一个改变的样本。记者 黄安琪 李烨池 统筹 刘彦朋
捐款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
浙江省妇联副主席方颖说,妇儿基金会从1981年成立到2013年,秘书长的职位基本已兼职为主,因为工作精力有限,募集的资金每年只有几十万,帮助的人群也有限。
从2013年开始,基金会实行专业化运作模式,设专职秘书长处,聘请专职秘书长。组建新的团队后,2014年初,就联合静博士美业、都市快报等爱心企业和媒体,发起帮助妇女儿童的“关怀家”公益项目。
创新的公益项目和模式,让更多具有爱心的企业、志愿者等聚集在一起。一次改变,很快就凸显出了成效,首先在资金筹集上,完成了很大的飞跃。2014年,基金会捐款就达到了1000万,是往年的数十倍。
有了资金,多个创新的公益项目开始良性运作。
多个项目一年帮助7万多人次
优秀的基金会,不仅仅是募款能力,更要把募集的善款如何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妇儿基金会已经从一家单纯的资助型基金会,变身为到整合爱心企业、志愿者、媒体等力量后,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公益资源对接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每个环节都让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事,比如爱心企业更多是给予善款的支持,专业团队做好项目的执行,各地妇联等政府伙伴提供优势的资源合作。例如女性健康万里行,就是将一个公益项目深耕,整合企业、医院等资源,在全省推广的例子。
方颖说,通过很多公益行动,基金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企业、公益组织、媒体、机构部门,成为公益路上的合作伙伴。将不同资源、不同力量、不同形式整合起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受益面更广。
两年来,基金会开展了“温暖衢州留守儿童”、“关注杭州自闭症儿童”、“走近象山海难家庭”、“助力贫困高考生”等圆梦100公益活动,项目直接受益人数3000余人;亲情家书活动,帮扶结对4715名留守儿童,以手写书信的形式参与活动,得到温暖;“童守世界——爱的收纳箱”活动,完成了1521个留守儿童的梦想等,多个项目一年帮助的妇女儿童就达7万人次。
案例分析
农村妇女“两癌”筛查
一个惠及上万人的公益行动
宫颈癌、乳腺癌,对丽水松阳县46岁的谢大姐来说十分陌生。但她知道,村妇联通知她参加的检查非常重要,所以一大早就从五六公里外赶来了。
检查包括乳腺彩超,HPV、TCT检查,高准确度的“两癌”筛查。这个公益项目叫“浙江女性健康万里行”,2015年为3832名农村贫困女性提供了筛查。4位确诊“两癌”的女性,还获得免费手术治疗名额以及1万元的术后康复营养补贴。2016年,基金会计划把目标筛查人群扩展到7000人。
帮助农村女性防治“两癌”,始于2014年3月。当时,一份丽水市政协提案引起了我们注意:当地女性“两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全省同年数据。快公益记者赴丽水调查后发现,仅在龙泉市人民医院,55个“两癌”患者中44个来自农村。
于是,武警杭州医院作为基金会的女性健康基地,以宫颈刮片为主、HPV和TCT筛查为辅的方式,为龙泉303位农村适龄女性免费筛查“两癌”。活动发现,很多女性从未接受体检,而且在医生生动地讲解时,反响非常好。都市快报24小时公益足球赛筹善款2万多元,捐给龙泉600多位农村女性做“两癌”筛查。
在这个基础上,基金会决定把目标筛查人群扩展到全省农村女性,把筛查方式升级为乳腺彩超,HPV、TCT检查。2015年4月,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300万成立“悦基金”,为项目提供经费保障。基金会再联合全省50多家联盟医院,提供技术、医疗支持。在工作人员的协作下,项目顺利开展。
在筛查的同时,项目开展了53场女性健康讲座,全省近两万女性受益。
公益领域也要引入淘汰机制
专家声音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政府背景下的公益机构,往往还沿袭了政府的行为方式,采用行政经验处理问题,比如需要等上级批准、等经费划拨等等,和社会联系较少,活力不够。
但随着社会发展,重要的转折开始显现。比如现在提倡政社分开,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要区分开,社会组织要按照其自身的规范来发展,领导人可能不再享受级别、待遇,并且还要为社会组织的运营负责任。
另外,不管是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还是民间机构,当它们焕发活力时,也需要一些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非常重要,今年“两会”上,关于慈善法的讨论值得关注。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直言,由于没有压力、竞争,体制内的公益机构往往缺乏创新的动力。有的省级公募基金,甚至从来没有筹款行为。而一些做得好的基金会,往往是机构理事会、执行层做出了选择,引进人才,好平台加上对的人,于是发生了变化。
“企业经营得不好,市场被挤占,你就出局了。但是在公益领域,整体上来说缺乏淘汰机制。”徐永光说,大量公益组织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死掉的公益组织很少。
但在浙江,他认为公益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的发展空间很大。在政社分离的趋势下,这类机构和政府迟早要脱钩,只有改革转型才有机会,固守陈规要被淘汰。另外,浙商背景的基金会不少做得非常好,引领了基金会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