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和浙江省公安厅联合推出快找人微信公众号
恩人“陆松满”家住七堡九堡一带
70年前他的4担米 救活了一家四口
记者 胡剑 杨丽
在粮食短缺的年代,4担米足以救活一家人。嘉兴章大伯心里,就一直记着这样4担米——因为70年前,它救活了自己一家4口性命。米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借给他们的。章大伯也一直惦记这个恩人,他想找到恩人的后代,拿出1万元作为感谢,以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
请关注“快找人”
大家一起来找人
穷到过年吃不上饭
章大伯今年87岁,家住嘉兴余新镇长秦村。但老人是在萧山出生的,老家在头蓬镇一带。
2月26日,老人独自从家里出来,找到了嘉兴当地媒体,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帮他找一个在杭州的恩人,或者恩人的后代。
章大伯说,借粮是在1946年,他17岁。当时家里虽然有几亩田,但因为人口多,又要上交公粮,年底一家人能吃上的粮食很有限,甚至会出现粮食“倒挂”的情况。所谓“倒挂”,就是说种了一年粮食后,剩下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我们家常常会成为倒挂户,在我的印象里,我和我哥哥总是吃不饱,那几年又是我们发育长身体的时候,饿肚子的感觉,我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几年,除了做农活,章大伯的父亲还会到下沙一带干体力活挣点钱,在那里就认识了一个朋友。“他当时住在七堡、九堡那一带,父亲不识字,只记得他叫陆松满(音)。”章大伯说,对方家里当时也不是很富裕,但日子比自己家好过一些,1946年年底,陆家借给章家4担米。
就是这宝贵的4担米,帮助章大伯一家度过了新年。“我父亲那时候就跟我们两兄弟说过,这个恩情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把借来的米还回去。”
章大伯说,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会愿意让人帮忙。“那一年,家里真的是揭不开锅了,父亲不想看着两个儿子饿肚子,才会低着头去借米。”
大概在两年后,章老伯一家从萧山迁到了嘉兴余新,一直生活到现在,但这4担米迟迟没还上。
父亲弥留时的嘱咐
近20年后,章大伯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边,又说起这4担米的事情,并嘱咐二人:“等家里日子好过了,一定要记得还米。”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章大伯兄弟二人始终记得这件事,无奈,家里的条件一直不算很好。
章大伯在嘉兴结婚成家,生了两个儿子,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一直也是靠着打打零工养活一家人。
“当时都是干体力活,又经历了最动乱的那十年,很多时候一家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靠一起迁到嘉兴的老伙计们帮忙。”章大伯说,当时在嘉兴那一带挑烂泥的工作比较多,村里很多人都是来这里找活干,干着干着就把家也迁到了这里。
后来,章大伯的两个儿子也慢慢长大,成家立业。最近20年,家里的条件才慢慢好转。
特别是10年前,章大伯在嘉兴的老房子拆迁了,陆陆续续拿到了一笔赔偿款,章大伯和老伴还拿到了征地养老金。手头变得宽裕了很多。
章大伯的小儿子回忆,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一个除夕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父亲和母亲在回忆以前的事情,才跟我们小辈说起米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家里还有这么一段往事,在杭州还有这样的恩人在。”
当时,章大伯就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叮嘱自己的小辈,如果自己有生之年还不上,后代们也一定要继续找到恩人家。
“实在找不到人,就把钱捐了”
70年过去了,要找一个自己未曾谋面的人,实在困难不小。
“因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没见过他,不知道这么多年以后,恩人的家还在不在杭州。” 章老伯说,自己年纪也大了,很多事情的细节就算看到过也有些忘了,但恩人的名字还是记得的,叫“陆松满”(音)。
“我父亲如果还活着,今年都快130岁,按照这样推断,恩人恐怕也早已不在了,我想通过你们帮帮忙,或许能找到恩人的后人。” 章大伯说,1万元不算多,再多的钱也比不了当初救一家人命的4担米,但这是自己的心意,“如果还不了,我走了都会心里不安。”
有人也劝过章大伯,说人肯定是找不到了,实在不行,就给恩人多烧一些纸。“但我不这么想,还钱只是一种表达,我其实心里很想见到恩人的后代,继续把父辈之前的感情接起来。”
昨天,我给章大伯小儿子打电话时,他也很支持父亲的决定。“我今年51岁了,知道父亲的决定后,也被他感动了,我也告诉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一起帮爷爷完成这个心愿。”
可找人终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有可能到最后还是没办法找到。章大伯说:“先试试看,实在不行,那就捐掉吧,恩人在天之灵,他会知道我们一家人在找,捐了钱就是做好事,这样我也会比较安心一点。”
尽管希望不大,但我们还是愿意帮章大伯完成心愿。如果你有恩人“陆松满”一家的信息,请给“快找人”留言,我们会把好消息转述给章大伯。